第65章 贵州荔波瑶山山魈与蛊毒1(1 / 2)

加入书签

黔南的十万大山里隐藏着无数的神秘传说。

其中最出名的应该就是苗人的蛊毒之术了。

而荔波瑶山就藏在贵州的大山深处。

那里山青水绿,白裤瑶人在这儿住了几百年。

在荔波瑶山不但有蛊毒的传说,还有流传着“山魈”

这种神秘生物的传说。

当地猎人声称见过脚印反向(脚趾朝后)的矮小人形生物。

它们会半夜潜入村寨“借”

铁锅和碗筷,次日用树叶包裹野果作为交换。

若村民辱骂山魈,家中会莫名出现蛇虫或粮食霉。

更骇人的是“蛊毒”

传说。

说是在荔波瑶山深处的古洞中,封印着一个千年蛊王。

曾有村民因盗蛊被种下“鬼孕”

,腹部隆起的像妇人怀胎十月那么大,最后村民在剧痛中吐出半人高的白蛇。

到现在瑶寨老人仍会在门楣悬挂驱蛊的鸡血藤,外人进山则都需要佩戴糯米以防不测。

在荔波瑶山溪谷从苗人的寨门穿过,石头上的青苔养了几百年,脚踩上去就打滑,稍不留意就会摔进水里。

这的溪水冰凉冰凉的,冷气能直接渗进骨头缝里。

溪水里还经常漂着些碎藤子,绿色黑的都有。

老蛊婆说那是“蛊引子”

,山魈养的蛊虫就藏在藤子底下,专等生人落水,然后钻进人体寄生。

瑶寨的木头楼都依山搭着,看起来歪歪扭扭的,其实都很结实,历经了那么多风雨依然无恙。

门楣是每户人家的脸面,蒙家的挂着鸡血藤,藤子颜色黑,上面还缠着半片蛇鳞,那是防“缠身蛊”

的。

陆家的则悬挂着串糯米草,草已经被晒得白,风一吹簌簌响,据说这个能挡“窃影蛊”

寨子最里头的老蛊婆家,门楣上钉了个陶罐,罐口用红布封着,布上绣着歪歪扭扭的符号,符号缝里嵌着些褐色的渣,那是陈年的蛊虫干。

寨里人白天很少出寨子。

就算出门,太阳落山前也必回家,关上门,在门槛上撒把糯米,再把鸡血藤挂在门后。

“山魈带蛊,沾着就甩不掉。”

蒙老爹蹲在自家门槛上抽旱烟。

烟杆是鸡血藤做的,烟嘴被磨得亮,烟杆里塞着晒干的蛇蜕。

蒙老爹还说:“它们夜里出来‘借’东西,借的不是物件,是寄蛊的地方。”

没人说得清山魈是什么模样,只知道矮,瘦,脚趾反着长,像被人硬生生掰过去的。

它们的指甲缝里总沾着粘液,透明的,沾着就会起疹子,那是“影蛊”

的引子。

借东西也奇怪,不偷贵重的,多是些日常物件。

铁锅、柴刀、粗瓷碗,甚至是小孩穿旧的布鞋。

借了还是会还回来,只是还回来的东西里常带着蛊的痕迹。

铁锅底结着层白霜,刮开是细小的虫卵。

柴刀上沾着黑毛,烧着有股腥气,能引来飞虫。

布鞋里塞满紫黑色的野果,果子。

上面的齿印深得能看见果肉,果肉里裹着细小白虫,像蛆一样蠕动着。

十年前,有个货郎不信邪。

山魈借走他的铜烟杆,他夜里守在门口,等山魈送还时一扁担就打了过去。

第二天,货郎不见了,他的扁担插在溪谷的石头缝里,扁担头沾着血,血里混着些黑毛,还有几条细小白虫,在血里扭着爬。

晒谷场上留着他的烟杆,杆头被啃得稀烂,里面塞着颗野果,齿印和货郎的牙印对上了,野果切开,果肉里全是“影蛊”

,白的,半寸长,见了光就往肉里钻。

这事之后,寨里人对山魈更敬着。

外乡人来,蒙老爹总会塞把糯米,再给个布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