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刘夫子请辞(3 / 3)

加入书签

/p>

“孩儿明白,伯温先生尚在壮年,至少还可效力十年。

让他归乡休养,待日后由太子哥哥再请回便是。”

朱棣自是明白朱元璋与刘伯温之间的默契,但他此时不便明言,只笑着委婉道:“您与伯温先生相知多年,连李师傅也未必尽知其中深意,但孩儿与太子哥哥又怎会不懂?”

“懂就好。”

“懂就好。”

“你们二人去一趟青田侯府,替咱看望刘基先生,告诉他,咱感谢他!”

朱元璋懂刘伯温的退让,更懂他放权的用心。

这一生,他或许亏欠刘伯温良多,而刘伯温,从未辜负过他!

这份情,是一生的愧疚!

“谨遵圣命!”

朱标眼神微动,随即轻缓点头,他自然明白其中的深意,否则这些年的监国之责便算是白担了。

“老大。”

“老二。”

“你们也得答应我一件事。”

“日后不论刘伯温犯了多大的错,都不能取他性命。

等我退位之后,也让刘伯温进爵为国公。”

朱元璋为何不让刘伯温位列开国六公?

正是因为那群闹腾的淮西功臣!

他们与刘伯温合不来!

自然不愿看到朱元璋与刘伯温走得太近!

因此。

刘伯温虽功劳尚不足以封公,却足以封侯,结果却只被封了个小小的伯爵。

“儿臣明白。”

“只是父皇正值盛年,怎可轻易言退?”

“还请父皇收回旨意!”

朱标先是轻轻点头,继而向朱元璋躬身行礼。

起初称“儿臣”

,谈的是国事;

接着说“儿子”

,论的是家事。

“好!”

“咱就收回成命!”

“快去吧!”

朱元璋脸上露出笑意。

这些年来,大权虽已渐渐交由朱标与朱涛,但他从不曾真正失去权力。

只因这两个儿子孝顺,从未因皇位生过嫌隙。

“大哥。”

“二哥。”

“你们和父皇到底在说什么哑谜?”

“我怎么一句也听不明白?”

在一辆华贵的皇家马车内,朱棣望着两位兄长,满是疑惑地问道:“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是二十年的君臣相知!”

“是二十年的君臣相谢!”

“这二十年的风风雨雨!”

“这二十年的云卷云舒!”

“尽心辅政!”

“归隐山林!”

“而且,刘先生并非真想辞官,只因如今胡惟庸几乎独揽朝政,爹对他不放心,刘先生才主动请辞。”

朱涛轻揉肩膀,看着满脸不解的朱棣,缓缓摇头解释道:“中书省主管日常政务,兰台负责弹劾百官、死谏进言。

中书省与御史台,历来便是水火不容。”

“嗯。”

“确实是这样。”

“父皇若真信任胡惟庸,”

“又怎会将这两处都交到他手中?”

端坐在主位上的朱标也轻轻点头,认同朱涛的看法,随后望向朱棣笑道:“父皇想看清胡惟庸的本心,所以才提拔杨奉,让他主持清查田产之事。

可御史中丞一向由两人共任,若刘先生仍在御史台,无论是杨奉还是胡惟庸,心中都会有所忌惮。”

“我明白了。”

“所以刘先生才会在此时请辞。”

朱棣猛然明白了事情的缘由,目光落在朱标和朱涛身上。

难怪今日早朝气氛古怪,原来是这样。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