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研究人族功法奇特现(1 / 2)
地脉沉寂,李氏一族的身影早已消失在感知尽头,那份意外结下的善缘,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涟漪散尽后,湖面复归平静。
太初并未立刻着手处理地乳灵泉或青剑门之事,而是将意识沉凝,回味着方才那短暂却细致的观察。
尤其是那三长老李牧,于山谷中调息疗伤、以及最后率众离去时,为保持警戒而自然运转功法的些微瞬间,其灵力流转的轨迹与特性,已被太初那强大而敏锐的神识,藉由地脉感知,悄然记录下来。
此刻,他正于意识海中,反复观摩、推演着这几段残缺的运行路线。
“这便是人族修士的修炼法门么?”
太初心生好奇。
他虽偷学过基础《厚土诀》,但那仅是入门功法,粗浅简陋,与此等传承有序、可供修至灵境甚至更高的功法相比,无异于云泥之别。
细细解析之下,果然现诸多奇特之处。
人族功法,似乎极其注重“效率”
与“度”
。
其行功路线往往力求直接,尽可能快地吸纳外界灵气,引入体内,循特定经脉运转,炼化为自身灵力,存储于丹田气海。
整个过程,颇有些“掠夺”
天地以肥自身的意味,追求在最短时间内,积累起足够强大的力量。
观那李牧功法,虽品阶不高,却也将此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吸纳灵气的度,若单以效率论,竟似乎比太初依靠息壤本体和地脉网络缓慢吸收还要快上些许!
当然,这是指单位时间的“吸入”
度,并未计算炼化精纯度与存储总量。
“难怪人族修士,纵使先天根脚远逊洪荒万族,却能凭借种种功法,快崛起,其中佼佼者甚至能与大妖、神魔争锋…原来奥秘在此。”
太初若有所悟。
以数量弥补质量,以度换取时间,此乃人族于洪荒立足之道。
然而,利弊相生。
太初很快便现了此法弊端。
因其过于追求吸纳与炼化度,难免对灵气的淬炼不够彻底,吸入的灵气往往驳杂不纯,炼化后的灵力虽量足,却失之精纯。
更关键的是,其人族肉身孱弱,经脉承受能力有限,这般疾的灵力运转与积累,如同在纤细河道中强行开闸泄洪,久而久之,必对经脉造成隐伤,且灵力虚浮,根基不稳。
那李牧灵境后期的修为,在太初感知中,便有些外强中干之感,灵力虽厚,却不够凝练,境界颇有虚浮之象,恐此生无望神魄之境。
此恐非其一人之弊,而是此类功法的通病。
“成则根基不牢,犹如沙上筑塔,虽可一时高大,却难经风雨,更勿论攀登更高境界。”
太初心下明了。
这与洪荒许多先天生灵、乃至妖族依靠血脉天赋、缓慢积累、打磨根基的路径截然不同。
反观自身。
他乃息壤化形,本体便是最精纯的土系本源造化之物,修炼之时,并非单纯“吸收”
灵气,更是“同化”
与“成长”
。
每一缕被吸纳的土灵之气,皆需彻底融入息壤颗粒之中,使其本质得以提升,本体得以壮大。
过程缓慢,甚至可以说“笨拙”
,却胜在根基无比扎实,每一分力量的增长,都实实在在,如磐石般稳固。
且他执掌地脉,能量来源浩瀚磅礴,无需与人争夺那点天地灵气,故也无需追求极致的吸纳度。
他所重,乃是对力量的绝对掌控,对大地本源的深刻领悟。
“人族功法,求;我之本道,求稳。”
孰优孰劣?难以一概而论。
于人族而言,若无此等成之法,早已灭于洪荒凶险之中,何谈繁衍壮大?于太初而言,若贪图度,放弃自身根基优势,才是舍本逐末,自毁长城。<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