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十天干 丙(1 / 2)
“丙”
字,其象形本义在学界众说纷纭。
郭沫若等以《尔雅?释鱼》为据,认为“丙”
似鱼尾;于省吾则提出“丙像物之安,安亦谓之堤”
,即象征物之底座,从甲骨文“丙”
上能置物、下有底座足之形,以及两手捧牲置于“丙”
底座的字形可证;康殷先生与刘敬扬先生主张“丙”
象鬲或款足鼎足部分,是被火烧得炽热的鬲足,刘敬扬还论证“丙”
是炊器鬲的象形且与“秉”
通假作地名。
然这些本义说法如今已渐式微,现代人们主要沿用其作为天干第三位而衍生出的“第三”
等义。
“火”
为象形字,甲骨文呈现物体燃烧光焰迸射之态,金文加两点表火苗中物质向两旁散,战国文字虽拆分火形仍留光焰上冒特征,小篆承之,楷书沿用,在上下结构汉字中作偏旁时写成“灬”
。
其名词义涵盖燃烧的光、焰、热(如“火链”
)、火灾(“凡四遭火”
)、灯火、光芒、热气等,是五行之一,涉及兵制单位、火星、战争、中医术语、枪炮弹药、古代服饰图案等多领域,有“火家”
通“伙”
用法且为姓;动词义有焚烧(“火人”
)、烧熟食物、生气、光照视、茶叶熏焙等;形容词义形容红色(“朱鳞火鬣”
)与紧急(“火牌兵符”
)。
《说文解字》称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康熙字典》对其音、义、典故等多有记载,彰显其文化地位与内涵多元。
丙火取像独特,仿若鼎置于火上烹饪食物,由此主礼仪、祭祀之器皿。
此意象蕴含深刻文化意义,鼎在古代祭祀与礼仪活动中占据核心地位,丙火于其中便承载了庄重肃穆、沟通天地的神圣使命。
丙火之炽热可融化冰雪,展示其强大的阳刚之力。
而丙火的燃烧需木材持续供给能量,亦需金属成型的鼎来承载食物,此中体现了五行木生火、火克金且相互依存的微妙关系。
丙火在命理领域极具研究价值。
丙火日主人性格呈现鲜明的两面性。
正面而言,其性格开朗豁达,常以乐观之态面对世间万象;慷慨大方,不吝啬钱财与情感;待人接物亲切和善,不斤斤计较得失;理解力群,能迅洞察事物本质;精力旺盛似无穷尽,做事积极主动,故而在人际交往与事务处理中易获他人好感与信任。
然而,负面性格亦相伴而生。
丙火的猛烈特质使其性格急躁,易冲动行事,做事缺乏持久耐心,常呈“三分钟热度”
;情绪波动剧烈,如无根之萍,飘忽不定,喜怒无常,难以专注一心,时常三心二意;且爱慕虚荣,好面子而常欲彰显自我,爱表现以获他人关注与赞赏。
《滴天髓》对丙火命理剖析深刻。
“丙火猛烈,欺霜侮雪”
,凸显丙火阳气盛极,无畏阴寒,于霜雪环境中亦能释放强大威力,主导局势。
“能煅庚金,逢辛反怯”
,揭示丙火在五行生克中对庚金的克制之力,以及面对阴柔辛金时的力不从心。
“土众成慈”
,表明众多土会泄丙火之力,使其性情由猛烈转为温和慈悲。
“水猖显节”
,描绘水势大时丙火虽受克却坚守气节,顽强抵抗。
“虎马犬乡,甲来成灭”
,点明寅午戌三合火局中丙火已旺,再有甲木生助则因过旺失衡而衰败。
《渊海子平》亦对丙火命理见解独到。
“丙火明明一太阳,原从正大立纲常”
,将丙火喻为太阳,赋予其光明正大、确立纲常之能,能量释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