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纺织枯骨(1 / 2)
永乐二十五年夏,蝉鸣聒噪,烈日灼人。
距什刹海血案结案已三月有余,京城的喧嚣似乎已随着凶徒伏法而渐渐平息。
梁府书房内,窗扉半开,却仍驱不散几分闷热。
梁铮与秦泰对坐,面前摊开着什刹海案的最终卷宗,元元在一旁安静地烹茶,氤氲茶香稍稍缓解了暑气。
三人正复盘着案中细节,查漏补缺,其实这是梁铮多年来的习惯,亦是他对“公正”
二字的敬畏。
“张勋伏法,朱家倾覆,此案虽了,但每每思及那湖心亭的怀表与柳下的血痕,总觉沉重。”
梁铮轻叹一声,指尖划过卷宗上“李默”
的名字。
秦泰端起茶盏,目光沉静:“权力与贪欲交织,便是如此。
所幸,真相未曾蒙尘。”
他如今肩上的担子似乎更重了些,眉宇间除了往日的冷峻,还添了几分深思。
元元将新沏的茶汤注入两人杯中,温言道:“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我们能做的,便是让每一起冤屈都有昭雪之日。”
她话音未落,书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锦衣卫校尉在门外禀报:“秦大人,梁大人,应天府江宁县急报!
官营织坊扩建,工匠夯土时,撞出一具裹着麻绳的骸骨!
工头周老五已报县衙,知县不敢擅专,消息已传至镇抚司!”
骸骨!
梁铮与秦泰对视一眼,方才的沉郁瞬间被职业的敏锐取代。
几乎是同时起身。
“备马!
即刻前往江宁县!”
梁铮沉声下令。
元元也立刻放下茶具:“我与你们同去。”
------
与此同时,秦府内却是一片温馨宁和。
赵彦茹斜倚在临窗的软榻上,身上盖着薄薄的锦被,面色虽还有些产后的苍白,但精神已然恢复大半。
她刚出月子不久,此刻正满眼温柔地注视着怀中襁褓里的婴孩。
这是她与秦泰的次子,乳名“阿砚”
。
小家伙睡得正酣,呼吸均匀。
只是,在他白嫩嫩的右脸颊上,从眉骨处蜿蜒而下,直至下颌,覆盖着一块颇为显眼的青色胎记,形状不甚规则,颜色深浓,与周遭细腻的肌肤形成鲜明对比。
赵彦茹伸出指尖,极轻极轻地抚过那胎记的边缘,眼中没有丝毫嫌弃,只有浓得化不开的怜爱。
她低声对侍立一旁的乳母叮嘱:“嬷嬷,阿砚这胎记……仔细些照料,莫要让他抓挠,也莫要让外人惊扰了他。”
乳母连忙应下:“夫人放心,老奴省得。”
正说着,秦泰安排在府中的一名心腹长随悄声入内,递上一封密信。
这长随本是江宁籍,有些门路,赵彦茹此前查案时,曾通过他了解过一些地方琐事。
她展开信笺,快浏览,秀美的眉头渐渐蹙起。
“江宁县……织坊扩建……夯出骸骨……”
她低声念着,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那是一种久违的、属于探查者的锐利,与她此刻温柔母亲的形象奇异地融合在一起。
她想起自己凭借绘画和细心观察,在什刹海案中起到的作用,想起与梁铮、元元并肩梳理线索的日子。
如今虽刚出月子,身体尚虚,但听闻新案生,那颗渴望探寻真相、助人昭雪的心,又不由自主地跳动起来。
“去,将江宁县近五年的失踪人口黄册调来,我要看看。”
她放下信笺,对长随吩咐道,语气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夫人,您这才刚出月子……”
乳母担忧地劝道。
赵彦茹微微一笑,目光却依旧落在窗外,仿佛已穿透重重屋宇,看到了那座惊现骸骨的织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