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一把脏伞(1 / 2)
诏狱深处,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草药混合的沉闷气味,每一次呼吸都带着铁锈般的凝滞感。
水珠沿着冰冷的石壁缓缓滑落,在寂静中出规律的滴答声,仿佛在为某个无形的计时器提供节拍。
林砚被关押在一间特制的牢房内,四壁包着防止自尽的软垫,四个神情冷峻的狱卒分坐四角,目光如鹰隼般时刻不离他的身影。
摇曳的烛火将人影拉得细长,在斑驳的墙壁上投下扭曲的阴影。
梁铮与秦泰相对而坐,面前的柏木案几上,摊放着从林砚身上搜出的种种证物。
那枚银质梅花簪在昏黄的光线下泛着幽冷的光泽,簪身内侧刻着的那个小小的“祝”
字,仿佛承载了二十载春秋的重量与冤屈。
“杨隆杨尚书”
梁铮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轻叩着案几,眉宇深锁,烛光在他深邃的眼眸中跳动,“若此事真与他有涉,便如同深潭投石,其波澜恐将撼动半朝文武。”
彼时,林砚虽面色苍白如纸,囚衣下的身躯单薄得似一阵风就能吹倒,可他的眼神却依旧锐利,像淬了冰的刀锋,直直刺向梁铮。
在层层叠叠、环环相扣的铁证面前,他紧绷的唇角终于泄出一丝近乎疲惫的松动,吐露了一个埋藏二十年的惊人秘辛:当年张敬之、陈嵩等五人贪墨漕粮得手后,为寻一座稳固的靠山,曾将巨额贿金送至时任应天府知府的杨隆手中。
“杨大人如今可是掌天下钱粮的户部堂官了。”
林砚的嘴角勾起一抹极尽讽刺的冷笑,声音因久未进水而沙哑,却字字清晰,砸在沉闷的空气里,“你们真以为,若无他的默许与庇护,那五个蠢才能如此顺风顺水,在官场上步步高升,享尽荣华?当年他们献给杨隆的,又何止是金银俗物”
他顿了顿,眼中掠过一丝复杂难辨的情绪,似是快意,又似是更深沉的痛苦:“其中有一柄前朝古玉如意,乃是我祝家祖传之物,家父视若性命也成了他巴结上官的阶石。”
依据林砚的供述,梁铮与秦泰调动精锐力量,对位高权重的杨隆展开了极其隐秘的调查。
越是深查,结果便越是令人心惊。
杨隆明面上的俸禄与其庞大的家资根本不符,其在京畿及江南等地置办的田庄、别业,其豪奢程度甚至过了当朝亲王。
更在一处隐秘别院的书房暗格中,他们搜出了一封年深日久的密信。
信纸已然泛黄脆化,墨迹却仍清晰可辨:“祝渊案已妥,五人之事,日后多关照。”
落款处的“杨隆”
二字,笔力虬劲,却仿佛带着血腥之气,赫然是洪武三十一年的旧物。
与此同时,凭借昔日闺中关系与巧妙手段,赵彦茹借着陈霜霜的身份也从杨隆府中一位心腹幕僚口中探得密讯:近几日,杨隆府中人员进出频繁,且多趁夜色掩护。
更有数辆遮掩得严严实实的骡车,借着黎明前的昏暗,将一批批箱笼运出城外,方向直指通州码头,似是欲借水路将珍贵家财急运往江南某处隐匿。
“杨隆已如惊弓之鸟,开始焚林而猎,转移财产了。”
梁铮面色凝重如铁,指尖一份刚呈上的密报被他无意识地攥紧,皱成一团,“他的触角比我们想的更深,动作也比我们预料的更快。
我们必须赶在他将所有证据销毁或转移前,抓住他的命脉。”
然而,政治的波澜总在无声处惊心动魄。
翌日早朝,紫禁城的金銮殿上,杨隆竟率先难。
他手持玉笏,出列躬身,言辞恳切却又字字藏锋,以“大理寺近日所查旧案,牵涉过广,已致朝野物议沸腾,百官不安,恐伤国本,有损陛下圣明”
为由,恳请永乐帝下旨,终止对此案的深究,以免动摇国本。
龙椅上的永乐帝朱棣面沉如水,深邃的目光扫过殿中垂屏息的文武百官,沉默良久。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