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柳暗花明(1 / 2)
夜色如墨,烛影摇红。
书房内的讨论从芙蕖的异常转向了吴家可能隐藏的秘辛。
元元敏锐地捕捉到赵彦茹言辞间的闪烁与犹豫,那是一种深陷家族利益、朋友情谊与未知恐惧间的挣扎。
她深知,在这个宗法森严、门户之见极重的时代,逼迫一位世家女吐露可能损害家族声誉的隐秘,不仅徒劳,更可能将她置于险境。
于是,她悄然在桌下轻触梁铮的手背,递去一个清晰的眼神:“朋友非案犯,缓之。”
梁铮办案素以铁腕锐利着称,此刻却对元元这略带“妇人之仁”
的暗示从善如流。
他几不可察地颔,便将话题引回对骸骨案技术细节的探讨,不着痕迹地绕开了令赵彦茹难堪的痛点。
这份默契的维护,让室内紧绷的气氛悄然缓和。
元元心中微暖,又抬眼看向梁铮,四目相对,有些情愫便也无声胜有声了。
临别时,赵彦茹终被这份体贴所动,吐露了需待长兄赵彦屏归来方能决断的苦衷。
元元握着她冰凉的手,给予了理解与安慰。
翌日,元元一早便向梁铮提出走访丹菊姐弟。
这一想法在当时时代,堪称惊世骇俗。
莫说高官正妻,便是寻常妇人,亦少有直接参与案件调查、面见外男问询的。
然而梁铮只是略一沉吟,便道:“可。
你心细,或能问出衙役疏忽之处。
我与你同去。”
一句话,便为她打破了第一道无形的枷锁。
见到丹菊与丹阳时,元元能感受到他们的局促与惊疑。
一位是威严的大理寺卿,另一位是衣饰精致、容貌娇丽的官夫人,这般组合出现在他们这逼仄的家中,本身便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元元没有坐在仆役匆忙擦净的椅上,而是选择站在院中,语气放缓,却直奔核心:
“丹菊姑娘,丹阳兄弟,莫要惊慌。
我们此行,只为尽一切可能找回丹露,告慰亡灵。
请二位细细回想,丹露身上,可有任何与众不同的标记?哪怕是极细微处,譬如幼时磕碰留下的旧疤,或是…身体上有无天生异于常人之处?此类特征,于辨认白骨,至关重要。”
她的问法,极其专业且具有引导性,完全越了当时通常由衙役进行的、往往流于表面如“有无胎记”
、“身高几何”
的粗糙问询。
丹阳先想起脚踝旧伤,丹菊继而鼓起勇气,颤抖着说出了那个家族隐藏多年的秘密——“六指”
。
这个特征让元元和梁铮精神大振。
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即便知道有此特征,辨认难度依然乎想象。
白骨埋于地下多年,软组织早已腐烂,小小的赘生趾骨极易在挖掘、搬运中损毁或遗失,甚至可能被误认为是碎石土块。
《大明律》与《洗冤集录》虽为法医检验奠定了基础,但实际操作中,仵作水准参差不齐,对细微骨骼畸形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若非元元具有越时代的证据意识,极其明确地追问“生理特征”
,这个关键线索很可能就被彻底埋没。
返回大理寺,元元直接向陶铃铃提出采用《洗冤集录》中记载的“蒸骨”
、“伞影”
等验骨古法。
陶铃铃眼中闪过惊诧,这些技法虽载于典籍,却因工序繁琐、需特定条件且被视为“旁门”
而较少被常规采用。
一位养尊处优的官夫人,不仅知道,还能在关键时刻准确提出应用,这让她不得不对元元刮目相看。
验证过程繁复而充满挑战。
寻找合适的酒醋、控制火候、在昏暗光线下透过红伞辨别骨上极其细微的色差……每一步都是对耐心与专业知识的极致考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