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明朝宫束班 亭子大冒险(2 / 3)
朱红漆,肯定好看!
咱还能加些元代的彩绘技法,那纹样看着更有韵味。
石匠李:(摇了摇头)不行不行!
亭子建在池塘边,潮气重,太复杂的雕饰容易坏。
我看柱础用简单的莲花纹就行,结实又大方,重点是地基要打得牢,榫卯结构得精准,不然亭子站不稳!
阿木:(坐在桌边,手里拿着小木块拼搭)我觉得……临池的那一侧,能不能装一排能靠的椅子?这样村民坐在亭子里,能靠着看池塘,多舒服啊!
(老木匠停下笔,看着争论的众人,又望向窗外的池塘——夕阳照在水面,波光粼粼)
老木匠:(笑了笑)你们说的都有道理。
彩绘张,元代彩绘可以用,但雕饰得精简,别太繁琐;石匠李,柱础按你说的来,榫卯结构咱多核对几遍;阿木,你说的那“靠椅”
,咱叫它“飞来椅”
,装在临池一侧,正好方便大伙歇脚。
(指着图纸)咱这亭子,要方方正正,结构稳当,还要有景致,得让人和景融在一起。
(众人听了,都点着头,彩绘张拿起画笔,在图纸上添上缠枝莲纹样,石匠李在柱础位置画了简单的莲花纹,阿木则在临池一侧画了一排“飞来椅”
,夕阳透过工棚的缝隙,照在图纸上,一幅完整的绿绕亭设计图渐渐成型)
第四幕:建造风波
时间:一个月后,午后,偶有微风
地点:绿绕亭建造工地,亭子的框架已搭起,几名工匠正在安装亭顶
人物:老木匠、阿木、彩绘张、石匠李、两名年轻工匠
(阿木站在脚手架上,手里拿着榫卯构件,试图往梁上装,可试了好几次都没对上,急得额头冒汗)
阿木:(往下喊)老班主!
这榫卯怎么对不上啊?我明明按图纸做的!
(老木匠爬上脚手架,接过构件,仔细看了看,又摸了摸梁上的卯眼)
老木匠:(指着构件)你看,这榫头比卯眼宽了半分,肯定装不进去。
之前跟你说过,榫卯要严丝合缝,差一点都不行,赶紧拿下去改。
(阿木红着脸,拿着构件爬下脚手架。
另一边,彩绘张正在给亭柱刷颜料,可调配的红色总觉得不对,他皱着眉,反复调试)
彩绘张:(自言自语)不对啊,这红色怎么偏暗?之前看元代彩绘的记载,应该更鲜亮些才对……
石匠李:(走过来,递过一个陶罐)试试这个,我早上在山里找的朱砂,磨成粉掺进去,颜色能亮些。
之前我给别家刻碑,用这朱砂上色,风吹日晒都不掉色。
(彩绘张接过陶罐,往颜料里加了些朱砂粉,搅拌均匀后刷在亭柱上——朱红色瞬间鲜亮起来,和亭顶的黛瓦相映成趣。
傍晚时分,榫卯构件改好安装完毕,亭柱的彩绘也初见成效,众人站在亭下,看着渐渐成型的绿绕亭,脸上满是期待)
第五幕:亭成诗至
时间:两个月后,清晨,朝霞满天
地点:绿绕亭内及周边,亭子已全部建成——平面近正方形,朱红亭柱上雕着精简的缠枝莲纹样,元代风格的彩绘在亭檐下若隐若现,临池一侧的“飞来椅”
整齐排列,池塘水面倒映着亭子的身影,宛如一幅画
人物:老木匠、宫束班众人、西溪南村村民、祝允明(明代着名书画家,身着长衫,手持折扇)
(村民们围着绿绕亭,纷纷称赞——有人坐在“飞来椅”
上,看着池塘;有人摸着亭柱上的雕饰,感叹手艺精巧。
宫束班众人站在亭中央,老木匠看着自己的作品,眼里满是欣慰)
村民王:(笑着说)老班主,您这绿绕亭建得太好了!
往后咱西溪南,又多了一处好景致!
(这时,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