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唐诗藏(1 / 7)
第一幕:长安宫束署,初承皇命
时:唐天宝十二载,暮春
地:长安城东,宫束署正厅
人:
-老班头(赵满囤):年近六旬,宫束班掌事,左手缺二指,曾是修缮大明宫的木匠
-阿福(李福):二十岁,学徒,圆脸胖身,善刻木牍却总砸坏工具
-瘦猴(陈六):十九岁,学徒,身量纤瘦,识得些字,却总记错典故
-铁蛋(王铁):二十一岁,学徒,力大无穷,专司搬运,常摔碎墨锭
-高公公:内侍省派来传旨的太监,尖嗓,持象牙笏板
(幕启:宫束署正厅蛛网半挂,梁上悬着“精工固本”
的旧匾额,积了层薄灰。
老班头正用断指摩挲一块开裂的紫檀木,
阿福蹲在角落,手里的刻刀卡在木牍里拔不出来,脸憋得通红;
瘦猴捧着本《仓颉篇》打盹,口水浸湿了书页;
铁蛋搬着一摞竹简进门,脚滑踉跄,竹简散落一地,出哗啦巨响。
)
瘦猴:(惊醒,手忙脚乱抹书页)哎呀!
这……这可是班头去年从书肆淘来的孤本!
铁蛋:(挠头,蹲下去捡竹简)俺不是故意的,这破竹子滑得跟泥鳅似的……
老班头:(抬头,眉头拧成疙瘩,却没火)捡起来吧,
小心点——这是前几日替国子监刻的《论语》简,摔断了一根,咱们就得赔十根。
(高公公的尖嗓从门外传来,带着太监特有的颤音)“宫束班赵满囤接旨——”
(众人瞬间慌了:阿福把刻刀往木牍里一插,站起身时带翻了工具箱;
瘦猴把《仓颉篇》往怀里一塞,差点撞翻桌案;
铁蛋抱着半摞竹简,僵在原地。
老班头整了整皱巴巴的褐布短衫,拉着三人跪成一排。
)
高公公:(迈着小碎步进门,眼神扫过满室狼藉,鼻子轻哼一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海内承平,诗风鼎盛,然诗作散于民间、藏于士大夫之手,恐日久失传。
特命宫束班掌事赵满囤,率徒众遍历天下,收录唐诗,汇编成册,限三载功成。
所需银两、车马,可凭此旨向度支司支取。
钦此。
(老班头愣了愣,磕了三个头,双手接过明黄圣旨,指尖微微抖。
)
老班头:(起身,声音哑)高公公,我等……我等是做木工、刻书简的粗人,
哪懂什么诗啊?这收录唐诗的活计,该派给翰林院的学士才是……
高公公:(挑眉,用笏板敲了敲圣旨)
赵班头,这是陛下的旨意,你敢抗旨?
再说了,翰林院的学士们忙着和李白、杜甫唱和呢,哪有功夫跑遍天下?
陛下说了,宫束班的人最是踏实,刻书又仔细,让你们干,他放心。
(转身要走,又回头瞥了眼阿福沾着木屑的脸)对了,要是三载不成,你们这宫束署,怕是就得改成柴房了。
(高公公走后,正厅里一片死寂。
阿福挠了挠头,先开了口。
)
阿福:班头,啥是唐诗啊?是不是跟咱们刻的《诗经》一样,都是“关关雎鸠”
那种?
瘦猴:(摸了摸怀里的《仓颉篇》,小声说)我听书肆的先生说,
现在的诗比《诗经》好懂,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可有名了。
铁蛋:(把竹简往桌上一放,拍了拍胸脯)管它啥诗!
陛下让咱们找,咱们就找!
不就是跑遍天下吗?俺力气大,能扛书简,还能打豺狼!
老班头:(叹了口气,把圣旨铺在桌上,
手指划过“三载功成”<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