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宋名人2(4 / 4)
里摆着一座水运仪象台的缩小模型,赵小虎正跟着赵铁牛学熔铜,周小木跟着周小乙学做木架,柳小线跟着柳阿妹学浸麻绳,吴小铜跟着吴老三学刻铜齿,钱小石跟着钱六学凿青石。
苏颂坐在案旁,看着孩子们忙碌的模样,韩公廉则在一旁指导他们用算筹算齿轮齿数。
)
赵小虎:(拉着风箱,喘着气)爹,这铜水咋还没熔开?俺都拉了半个时辰风箱了!
赵铁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指着熔炉)傻小子,熔铜得有耐心。
俺当年第一次熔铜,拉了三个时辰风箱,手都麻了,才让铜水熔开。
你再拉一会儿,等铜块变成红色,就快了。
周小木:(拿着刨子,对着木架刨木刺)爹,这榫卯咋扣不紧?俺都试了三次了。
周小乙:(蹲下身,帮儿子调整榫卯的角度)小木,榫卯要“严丝合缝”
,你这榫头多了一分,卯眼就扣不进。
用刨子再刨掉一点,直到能轻轻推进去,不晃就行。
苏颂:(看着孩子们,对韩公廉笑着说)公廉,你看这些孩子,多像当年的铁牛他们。
十年前,咱们造象台时,铁牛还怕熔不动铜,现在他儿子都能拉风箱了。
韩公廉:(点头笑着,指了指吴小铜)老三教得认真,小铜刻的铜齿,比当年老三第一次刻的还齐。
再过几年,这些孩子就能独当一面,咱们这水运仪象台的手艺,就能传下去了。
(柳小线拿着浸好桐油的麻绳,跑到苏颂面前,仰着小脸问)
柳小线:苏爷爷,这麻绳真的能让象台转十年吗?俺娘说,当年她做的麻绳,到现在还没断呢!
苏颂:(摸了摸柳小线的头,笑着点头)能!
只要你们好好学,把熔铜、做木架、刻铜齿、制麻绳、凿石基的手艺都学会,这水运仪象台不仅能转十年,还能转一百年、一千年,让后世的人都能看到咱们大宋的天工之巧。
(钱六走到模型旁,用凿子在模型的石基上刻了一道痕,钱小石跟着刻了一道,父子俩的动作一模一样。
钱六抬头看着苏颂,声音比十年前洪亮了些)
钱六:石基。
传下去。
手艺,也传下去。
(夕阳透过窗棂,照在模型上,浑象的星宿映着霞光,仿佛活了过来。
宫束班的师傅们教着徒弟,韩公廉指导着算筹,苏颂捧着《浑仪图》,嘴角带着笑意——这台天文仪器,不仅是观测星象的工具,更是大宋工匠手艺与精神的传承,从十年前的熔炉旁,传到了十年后的工坊里,也将传到更远的未来。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