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唐音乐1(5 / 5)
些只讲辞藻华丽的曲子更动人。
上次在长安街头,我看到老幼妇孺都跟着哼,连挑担子的货郎都能敲着扁担打拍子——这样能走进百姓心里的曲儿,才是真的好曲儿。
(小豆子拿来笔墨,趴在木桌上,小心翼翼地抄起曲谱。
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在他的笔尖,也洒在众人身上——李三郎看着年轻人,眼里满是欣慰;老周靠在轮椅上,陶埙放在膝头,似在回味当年的调子;王阿福去厨房端了碗绿豆汤,递给年轻人;赵二娘则拿起苏小桃女儿的小竹篮,教她怎么摇铃铛才能跟上曲儿的节奏。
)
年轻人:(喝着绿豆汤,看着院中的景象,忍不住感叹)都说长安是天下第一城,今日见了各位师傅,才知道长安的好,不光好在宫殿楼宇,还好在这街坊里的温情,好在这匠人间的闲趣。
等我把曲谱带回扬州,一定跟弟子们说,这《霓裳羽衣曲》的背后,是一群可爱的匠人,是一段温暖的故事。
(小豆子抄完曲谱,递到年轻人手里。
年轻人双手接过,郑重地卷好,又向众人深深作揖,才转身离开。
他走到院门口时,正好碰到几个放学的孩童,嘴里哼着《霓裳羽衣曲》的调子,蹦蹦跳跳地走过,铃铛声、歌声混在一起,飘向坊市的深处。
)
苏小桃的女儿:(拉着苏小桃的手,指着院外)娘,你听!
他们唱的跟我们的曲儿一样!
李三郎:(望着孩童远去的方向,笑着说)是啊,这曲儿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风一吹,就落到了大街小巷,落到了每个人的心里。
咱们宫束班这辈子做了不少木活、竹活,可最让我自豪的,不是修好了多少宫扇、雕好了多少木窗,而是编了这么一段能陪着百姓过日子的曲儿。
(老周让小豆子把陶埙递给李三郎,李三郎接过,虽不熟练,却也吹起了《霓裳羽衣曲》的开头。
陶埙声有些生涩,却透着股认真;苏小桃跟着摇起竹篮,铃铛声清脆;王阿福拿起锯子,轻轻拉动,调子绵长;赵二娘用梭子敲着木桌,节奏平稳;小豆子敲着陶碗,音准依旧;苏小桃的女儿则蹦蹦跳跳地跟着哼,声音稚嫩却响亮。
)
(曲声再次在工坊院内响起,飘出墙外,与坊市的叫卖声、孩童的笑声、远处乐坊的琴声交织在一起。
槐树上的鸟儿又落了下来,歪着头听,偶尔叫几声,像是在跟着和;墙角的牵牛花,在曲声中慢慢绽开,粉的、紫的,像给这院中的乐事添了抹亮色。
)
老周:(闭着眼睛,跟着曲声轻轻晃头,嘴角带着笑)岁月会老,木头会朽,可这曲儿啊,会一直传下去。
等咱们这群人不在了,说不定还有人记得,长安城里有个宫束班,有一群憨货匠人,编了《霓裳羽衣曲》,给日子添了段乐子。
(众人都没说话,只是跟着曲声,或吹或摇,或敲或哼。
阳光渐渐西斜,把众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映在地上,像一幅带着乐韵的画。
而那《霓裳羽衣曲》的调子,则像一条温柔的河,淌过长安城的街头巷尾,淌过岁月的朝朝暮暮,一直流传下去,留在了大唐的烟火里,留在了百姓的记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