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唐音乐1(3 / 5)

加入书签

/p>

卖花姑娘:(扒着门缝喊)里头的师傅们,这曲儿真好听!

叫什么名儿啊?

(苏小桃停下摇晃的手,笑着朝门外喊)还没起名呢!

你觉得像什么?

卖花姑娘:(想了想)像仙女穿的羽衣在飘,不如叫《霓裳羽衣曲》?

(众人一愣,随即都笑了。

李三郎挠着头,点点头)这名儿好!

又美又贴曲儿,就叫《霓裳羽衣曲》!

(小豆子高兴地蹦起来,手里的陶碗差点掉在地上,赵二娘赶紧扶住,笑着骂了句“毛躁鬼”

王阿福摸着肚子,凑到李三郎身边)掌事,咱们这曲儿编得好,不如多练几日,等下月坊市的上元节,咱们去街头演一场,准能引来不少人!

第三幕:街头献艺,曲传民间

场景

一个月后,长安城上元节,西市街头,挂满了红灯笼,人来人往,叫卖声、笑声此起彼伏。

街角搭了个简单的台子,上面摆着宫束班的“乐器”

:锯子、木槌、竹篮、梭子、陶埙、陶碗,台前围满了人,有老人、小孩、妇人,还有几个穿着锦缎的公子哥。

(幕启:李三郎站在台边,有点紧张,手不停地搓着衣角。

苏小桃整理着竹篮上的铜铃铛,老周调试着陶埙,王阿福扛着锯子,在台上站定,赵二娘拿着梭子,小豆子捧着陶碗,站在台侧。

围观妇人:(朝台上喊)师傅们,快开始吧!

听说你们编了新曲儿,叫《霓裳羽衣曲》,我们都等着听呢!

苏小桃:(朝妇人笑了笑,转身对众人点头)开始!

(老周先拿起陶埙,吹起了开头的调子,陶埙声在喧闹的街头飘开,周围的叫卖声渐渐小了,人们都竖起耳朵听。

苏小桃摇起竹篮,铜铃铛“叮铃”

响,王阿福拉动锯子,绵长的调子跟上,赵二娘用梭子敲着台边的木柱,“笃笃”

的节奏清脆,李三郎拿起木槌,敲着台上的木桌,“咚咚”

的闷响沉稳,小豆子按顺序敲着陶碗,高低音错落有致。

(曲声响起时,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红灯笼在风里轻轻晃。

一个穿着华服的公子哥,原本在吃胡饼,听到曲声,停下了嘴,眼睛盯着台上;一个牵着小孩的老人,轻轻拍着孩子的背,跟着曲声晃头;几个挑着花灯的姑娘,放下花灯,靠在墙边听,嘴角带着笑。

苏小桃:(闭着眼睛,跟着曲声唱起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她的声音清亮,像山间的溪流,裹着曲声,飘得更远。

街角卖糖人的老汉,停下了手里的糖稀勺,侧着耳朵听;酒馆里的酒保,也跑出来,站在门口听;连巡逻的金吾卫,都放慢了脚步,朝台上望。

(曲到高潮时,王阿福的锯子拉得又快又急,像仙女在空中旋转,苏小桃的铃铛摇得更响,像花瓣漫天飞舞,老周的陶埙调子拔高,像云雀冲天,赵二娘的梭子敲得更密,像雨滴落在荷叶上,李三郎的木槌敲得更重,像雷声轻轻滚过,小豆子的陶碗音又高又亮,像星星落下来。

(曲声落时,街头静了片刻,随即爆出雷鸣般的掌声,人们拍着手,喊着“再来一段”

王阿福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朝人群作揖;苏小桃脸红扑扑的,手里还攥着竹篮;老周收起陶埙,嘴角也带着笑;李三郎挠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却难掩眼里的高兴。

华服公子:(走上台,递给李三郎一锭银子)师傅们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