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唐朝元阁(6 / 7)
>钱小眼:(从屋顶爬下来,拍了拍身上的灰)这屋顶的瓦铺得太松了,得用糯米汁把瓦缝粘住。
可现在糯米还是不够,总不能再用粟米吧?
孙老木:(蹲在碎瓦旁,捡起一片看了看)这琉璃瓦质地坚硬,要是能把碎瓦拼起来,用石灰浆粘住,说不定能凑合用。
只是颜色可能会有点不一样。
王铁匠:(扛着一把大锤走过来)我看不行,碎瓦粘起来不结实,下次刮风还得掉。
不如我用铁条做几个钩子,把瓦固定在屋顶的木梁上,这样就不容易掉了。
李二柱:(眼睛一亮)王铁匠,你这法子好!
不过铁钩子得做得小一点,别露在外面影响美观。
还有,咱们可以在瓦缝里塞些干草,再抹上石灰浆,这样既能挡雨,又能固定瓦片。
赵大锤:(点了点头)就按你们说的办!
王铁匠,你赶紧打铁钩子;张石匠,你去和石灰浆;钱小眼,你带工匠们把碎瓦尽量拼起来,能补多少补多少;二柱,你去割些干草来!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
王铁匠在工棚里叮叮当当地打铁钩子,张石匠和着石灰浆,钱小眼带着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拼碎瓦,李二柱扛着一把镰刀去山坡上割干草。
没过多久,铁钩子打好了,工匠们爬上屋顶,用铁钩子把瓦固定好,再在瓦缝里塞干草、抹石灰浆)
张石匠:(站在地面上,抬头看着屋顶)这样应该没问题了,下次刮风肯定掉不了。
赵大锤:(松了口气)但愿如此。
咱们得赶紧把剩下的活干完,可别再出什么岔子了。
第八幕:岁月留痕
时间:唐天宝十年,秋,巳时
地点:朝元阁前广场及阁内
人物:
-赵大锤(已近四十岁,头有些花白,嗓门依旧洪亮)
-钱小眼(三十多岁,手上多了几道伤疤,眼神更沉稳了)
-孙老木(六十多岁,背更驼了,手里拄着一根新的拐棍)
-李二柱(二十多岁,长成了壮实的小伙子,成为了宫束班的骨干)
-一名年轻工匠(宫束班新学徒,十五六岁,眼神好奇)
(十年过去,朝元阁依旧矗立在骊山西绣岭上。
赵大锤带着钱小眼、孙老木、李二柱回到朝元阁检修,年轻工匠跟在一旁,不停地问东问西)
年轻工匠:(指着朝元阁的屋顶,好奇地问)赵班头,这阁都建了十年了,屋顶的瓦怎么还这么新?我听别人说,一般的房子屋顶瓦几年就得换一次。
赵大锤:(笑着说)这都是你钱师傅和王铁匠的功劳。
当年用铁钩子固定瓦片,还在瓦缝里塞了干草、抹了石灰浆,风吹雨打都不怕。
钱小眼:(拍了拍年轻工匠的肩膀)小子,建房子不仅要靠力气,还得动脑子。
当年建这阁,咱们可是用了不少“憨办法”
,可就是这些办法,让这阁站了十年。
孙老木:(走进阁内,摸了摸当年那根被修补过的柱子,感慨地说)这柱子当年可是让咱们捏了把汗,现在看来,用木板夹着、刷上油漆,还挺结实。
李二柱:(指着柱子上的彩绘,对年轻工匠说)你看这彩绘,当年陈画师教咱们补的色,现在还鲜艳着呢。
建房子就像过日子,得用心维护,才能长久。
(几人走到阁前广场,看着朝元阁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远处,几名游客正在欣赏阁的宏伟,时不时出赞叹声)
赵大锤:(看着朝元阁,大声说道)想当年,咱们这班“憨货”
,在山上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可现在看到这阁还好好的,值了!
钱小眼:(笑着说)是啊,以后咱们宫束班再建房子,就把建朝元阁的经验传下去,让更多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