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唐朝元阁(2 / 7)

加入书签

门比夯土声还大)那咋办?山下的熟土运上来,得靠人挑马驮,一天也运不了几车。

王铁匠,你那铁夯能不能再加重些?砸得狠点,说不定能把土砸实!

王铁匠:(手里拿着一把烧红的铁钎,往水里一淬,“滋啦”

一声)赵班头,不是我不加重,这铁夯已经五十斤了,工匠们抡着砸半天,胳膊都快断了。

再加重,没人能扛得动!

张石匠:(放下手里的凿子,指了指不远处的山坡)山腰有块大青石,质地坚硬,要是能把它凿成基石,垫在地基下面,或许能稳些。

只是那石头太大,凿开了也运不上来。

李二柱:(突然凑过来,手里拿着一根折断的树枝)班头,我刚才在山路上看到,有些地方的石头是斜着的,咱们能不能在山路旁挖些凹槽,把石头放在木轱辘上,顺着凹槽滑上来?

钱小眼:(笑出声,揉了揉李二柱的头)你这小子,净想些歪点子。

木轱辘滑下山还行,滑上山不得倒着滚?再说,那青石少说也有上千斤,木轱辘早压碎了。

赵大锤:(没理会钱小眼的嘲笑,盯着李二柱看了半天)歪点子?我看这点子有点意思!

王铁匠,你让人打些铁环,把木轱辘包起来;张石匠,你带些人去凿青石,尽量凿成小块;孙老木,你再琢磨琢磨夯土的法子,实在不行,就多铺几层草席,把土一层一层夯!

(众人虽然觉得这法子悬,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各自忙活起来。

李二柱被钱小眼拉去锯木头,还不忘回头叮嘱张石匠:“石匠大叔,凿石头轻点,别把山凿塌了!”

张石匠瞪了他一眼,拿起凿子继续干活)

第三幕:奇招迭出

时间:唐天宝二年,秋,寅时

地点:骊山工地工棚及山顶

人物:

-赵大锤

-钱小眼

-孙老木

-李二柱

-王铁匠

-张石匠

-刘厨子(工地厨子,四十多岁,满脸油光,手里总拿着个勺子)

(工棚里,烛火摇曳,赵大锤、孙老木、钱小眼围坐在一张木桌旁,桌上放着一张画满线条的木板,那是钱小眼画的朝元阁草图。

李二柱趴在一旁,打着瞌睡,头一点一点的)

钱小眼:(用手指着草图上的阁楼三层)这第三层要建重檐,木梁得用楠木,可楠木都在南方,运到骊山得走水路,再转陆路,至少要一个月。

要是等楠木到了,肯定误工期。

孙老木:(叹了口气,摸了摸胡子)老夫之前在洛阳建过寺庙,用的松木做梁,外面裹了层桐油,也能撑几十年。

只是朝元阁是皇家建筑,用松木会不会不合规矩?

赵大锤:(一拍桌子,把李二柱吓醒了)规矩?误了工期掉脑袋,还管什么规矩!

钱小眼,你明天就带人去附近的山林里选松木,挑最粗最直的砍!

孙老木,你教工匠们给松木刷桐油,多刷几层,保证结实!

(这时,刘厨子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粥走进来,放在桌上)

刘厨子:班头,工匠们都抱怨说天天吃麦饼、喝稀粥,没力气干活。

山下的糯米还没运上来,我这厨子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李二柱:(揉了揉眼睛,突然说道)刘厨子,我上次在山下看到农户种了好多粟米,能不能用粟米代替糯米掺在土里?反正都是米,说不定也能让土更黏。

孙老木:(眼睛一亮,拍了下桌子)对啊!

粟米煮烂了也有黏性,虽然不如糯米,但掺在土里肯定比光用石灰强。

刘厨子,你明天就去山下收粟米,多收些,一半给工匠们做饭,一半用来夯土!

赵大锤:(哈哈大笑,拍了拍李二柱的肩膀)你这小子,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