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唐5(4 / 5)
但最终还是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石碑不仅是咱们宫束班的心血,更是咱们唐朝书法艺术的传承。
【这时,王监工带着随从走了进来,看到石碑后,眼睛一亮,连忙走上前仔细查看】
王监工:(围着石碑转了一圈,用手指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不错不错,这石碑刻得确实不错,字迹工整,花纹精致,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
老李头,你们宫束班这次干得不错,朝廷会重重赏赐你们的。
柱子:(小声地对小豆子说)没想到这王监工还挺识货的,我还以为他只会挑毛病呢。
小豆子:(小声回应)那是,咱们刻的石碑这么好,他要是再挑毛病,就是睁眼瞎了。
老李头:(拱手说道)多谢大人夸奖,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能为朝廷刻制《书谱》石碑,是我们宫束班的荣幸。
王监工:(点点头)好,既然石碑刻好了,那就赶紧派人把它送到长安城的碑林去,让百姓们都能欣赏到这珍贵的书法作品。
【随后,宫束班的众人和王监工的随从一起,小心翼翼地把石碑抬上马车,送往碑林。
一路上,百姓们纷纷围过来看热闹,看到石碑上的字迹后,都忍不住赞叹不已】
百姓甲:这石碑上的字写得真好啊,是谁刻的这么好的石碑?
百姓乙:听说是宫束班刻的,他们可是长安城有名的刻石工匠班社,手艺可精湛了。
百姓丙:这《书谱》可是书法瑰宝啊,刻成石碑后,我们就能经常来欣赏了,真是太好了!
【宫束班的众人听到百姓们的赞叹,脸上都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柱子忍不住哼起了欢快的小曲,小豆子则兴奋地向百姓们介绍石碑上的内容,阿福在一旁认真地解答百姓们的疑问,老李头则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第五幕:流传于世
【场景】数年后,长安城碑林,《书谱》石碑矗立在碑林中央,前来观赏的百姓络绎不绝。
老李头已经头花白,柱-子、小豆子、阿福也都长大了,他们再次来到碑林,看着眼前的石碑。
柱子:(感慨地说)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这石碑还是这么新,看来咱们当年的手艺没白练。
小豆子:那是,咱们宫束班的手艺可不是盖的。
你看,这么多人来欣赏咱们刻的石碑,咱们也算是为传承书法艺术做了一件大事。
阿福:(笑着说)是啊,孙过庭先生的《书谱》因为这石碑,得以更好地流传于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书法艺术,这就是咱们刻石工匠的价值所在。
老李头:(看着石碑,眼中满是感慨)当年咱们一群“憨货”
嘻嘻哈哈地刻这石碑,没想到竟然能流传这么久,被这么多人喜爱。
这石碑不仅是咱们宫束班的骄傲,更是咱们唐朝文化的瑰宝啊。
这时,一个年轻的书生走到石碑前,仔细地临摹着上面的字迹,旁边还有几个孩子围着石碑,听着大人讲解《书谱》的内容。
书生:(赞叹道)这《书谱》的书法真是精妙绝伦,刻石工匠的手艺也太厉害了,能把字迹刻得这么传神,真是让人佩服。
孩子甲:爷爷,这石碑上的字真好看,我以后也要学书法,像孙过庭先生一样厉害。
孩子乙:我也要学刻石,像宫束班的工匠们一样,把好看的字刻在石碑上,让更多的人看到。
【宫束班的众人听到这些话,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夕阳透过树叶洒在石碑上,石碑上的字迹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宫束班一群“憨货”
嘻嘻哈哈刻石的故事,也诉说着唐朝书法艺术的辉煌】
老李头:(轻声说道)好了,咱们也该回去了。
这石碑会一直在这里,见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