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隋朝27(3 / 4)
【夕阳西下,天边染成了淡粉色。
先农坛的轮廓已经涂好颜色,朱红的栏杆、明黄的坛顶、深棕的柱子,在夕阳下仿佛真的矗立在眼前。
杨契丹正画坛下的百姓,有的百姓手里拿着农具,有的捧着粮食,脸上带着笑意】
杨契丹(放下笔,后退几步看着画):百姓的表情还差点意思,得再画得生动些,比如这个老丈,手里捧着麦子,嘴角要往上扬,眼睛里要有点光,才像丰收时的高兴劲儿。
张五郎(拿起一支小号狼毫笔,蘸了点黑色颜料,在百姓的眼睛处点了点):我来补眼睛,你画表情,这样快些。
陈匠人,你看看坛上的祭品,有没有画错?
陈匠人(走到画旁,仔细看了看坛上的祭品):祭品没错,先农坛的祭品是五谷和牛羊,你们画的五谷袋,袋子上的绳结要画成“十字结”
,不能画成“蝴蝶结”
,宫里的祭品袋都是这样。
李三郎(凑过来,指着画中的一个小孩):杨大哥,我觉得这个小孩可以画得再活泼些,让他手里拿着一朵小花,跑到百姓前面,这样看着更热闹。
赵小娘子(点点头):三郎这个主意好!
小孩的衣服用浅蓝色,小花用粉色,颜色鲜亮,还能和百姓的深色衣服区分开,画面更有层次感。
【杨契丹按照几人的建议,修改着画中的细节,夕阳的余晖渐渐淡去,李三郎点上了油灯,灯光照亮了宣纸,也照亮了几人专注的脸庞。
王阿婆端着一碗热汤走进来,放在桌上】
王阿婆:天凉了,喝碗热汤暖暖身子。
你们这画,比上次的《隋朝正会图》还好看,先农坛看着就庄重,百姓也热闹,往后存进秘阁,后人看了,就知道咱们隋朝的百姓有多安乐。
杨契丹(喝了一口热汤,暖意从喉咙传到肚子里):都是大家的功劳,少了谁都不行。
等画完“春日祭农”
和“洛水游船”
,咱们把三幅画放在一起,就能看见隋朝的大场面了。
第三幕:三景成卷
场景四:宫束班画师院-日-内
【一个月后,画师院的桌上,并排铺着三幅画——《隋朝正会图》《春日祭农图》《洛水游船图》。
《洛水游船图》上,几十艘画舫在洛水上排列,船身雕着缠枝莲纹,船上挂着红色的彩灯,宫女们穿着彩色的舞衣,在船头跳舞,乐师们坐在船尾,手里拿着琵琶、编钟,神态专注。
刘管事站在桌旁,仔细看着三幅画,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刘管事(指着《洛水游船图》的画舫):这画舫的雕花,和宫里的一模一样,陈匠人没少费心吧?还有这宫女的舞衣,颜色搭配得正好,不艳俗,又够鲜亮。
陈匠人(拱手):都是杨画师和张画师听得仔细,我只是提了些建议。
画舫的栏杆纹样,他们改了三遍,才画得和真的一样。
赵小娘子(笑着说):宫女的舞衣,我用了淡粉、浅绿、浅蓝三种颜色,这样跳舞的时候,裙摆飘起来,看着像花一样,也符合洛水游船的热闹气氛。
李三郎(指着画中的乐师):乐师手里的琵琶,我特意找宫里的乐师问了,琵琶的弦要画四根,琴身要画成梨形,这次没画错!
刘管事(点点头,转身对杨契丹说):陛下听说你们画好了“隋宫三景”
,让我把画送进宫去,还说等你们画完后续的《洛阳繁华图》,要亲自召见你们。
杨契丹(连忙拱手):谢陛下恩典!
我们就是一群爱画画的憨货,能把隋朝的热闹画下来,传后世,就已经很满足了。
张五郎(看着三幅画,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自豪):这三幅画,不仅是场面,更是咱们隋朝的气象——正会显威严,祭农显民生,游船显安乐,能把这些画下来,值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