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西汉赵氏孤儿图(3 / 4)
头的茶摊,茶摊里坐着几个歇脚的旅人,李老丈也在其中,正捧着碗热茶慢慢喝。
)
货郎:(跑到茶摊前,喘着气说)李老丈!
城东张大户家新换了扇工艺门,画的是“赵氏孤儿”
,画得可神了!
程婴抱着孩子的样子,看得人心里紧,韩厥的威风劲儿,跟您上次说的一模一样!
李老丈:(眼睛一亮,放下茶碗)哦?宫束班画的?那伙匠人倒是有心,把这故事画得活了。
旅人甲:(好奇地问)“赵氏孤儿”
?是春秋时候的那个故事吗?我从洛阳来,倒也听过一点,说的是有人舍命护着忠臣的后代。
李老丈:(点了点头,声音里带着几分郑重)正是。
程婴献子,公孙杵臼赴死,韩厥弃官,都是为了保住赵家的血脉,保住一份忠良之气。
宫束班把这故事画在门上,可不是简单的装饰——这是把“忠”
和“义”
刻在眼前,让来往的人都能看见,都能记在心里。
(货郎又说了几句门板上的细节,旅人们听得入了迷,纷纷说要去张大户家门口看看。
茶摊里的议论声越来越热闹,“宫束班”
“赵氏孤儿”
“工艺门”
这几个词,随着晚风飘向街头巷尾。
没过几日,长安城里不少人都知道了张大户家的那扇门,有人特意绕路去看,有人甚至去宫束班订做同款的“故事门”
。
宫束班的作坊前,渐渐热闹起来,来订门的人,都要提一句“要像张大户家那样,画个有骨气的故事”
。
)
阿禾:(看着作坊前排队的人,挠了挠头)没想到“赵氏孤儿”
这么受欢迎!
昨天有个老伯伯来订门,说要画程婴藏孤的样子,给他远在边关的儿子看,让儿子知道啥叫忠啥叫义。
老木:(笑着拍了拍阿禾的肩膀)这就是故事的力气。
咱们画在门板上,它就成了活的——能让人看,让人说,让人记在心里。
日子久了,这些故事里的气性,就慢慢融进老百姓的日子里了。
第四幕:气入九鼎
时间:一月后,深夜
地点:长安宫城,九鼎殿;宫束班作坊
(深夜的宫城一片寂静,只有九鼎殿外的灯笼泛着微弱的光。
殿内,九尊巨大的铜鼎并排而立,鼎身刻着山川河流,铜锈在暗处泛着青黑色的光。
守鼎吏提着灯笼走在鼎间,脚步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
忽然,他停住脚步,目光落在中间那尊“冀州鼎”
上——鼎身原本暗沉的纹路,竟隐隐透出一丝暖光,像有什么东西在鼎里流动。
)
守鼎吏:(揉了揉眼睛,凑近鼎身细看)奇怪……这鼎怎么会光?莫非是殿里的灯笼照的?
(他举起灯笼绕着鼎走了一圈,可那暖光却不是灯笼的颜色,反而像极了赭石颜料的暖,混着一点石青的凉,顺着鼎身的纹路慢慢游走。
守鼎吏心里犯嘀咕,又走到旁边的“兖州鼎”
前,竟也看见鼎身有微光闪动,那光里仿佛能看见模糊的人影——像是有人抱着孩子,有人手持长剑,有人昂而立。
)
(与此同时,宫束班的作坊里,老木、阿禾、石头、瘦马正围着刚画好的另一扇“赵氏孤儿”
门板,借着油灯的光检查细节。
忽然,阿禾觉得指尖传来一阵轻痒,像是有什么温热的东西从门板上飘起来,顺着指尖往胳膊上爬。
)
阿禾:(皱了皱眉,晃了晃胳膊)你们有没有觉得……有点不一样?刚才我摸门板,好像有股热气往手里钻。
石头:(伸手摸了摸门板,又摸了摸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