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西汉16(1 / 2)

加入书签

《石碑记:汉宫束班笑传》

第一幕:未央宫侧的刻石坊

场景:长安城西市旁的宫束班工坊,晨光透过木窗棂斜照在满地青石板上,二十余名工匠正围着一方丈高的碑石忙碌。

坊内弥漫着松烟墨香与石屑的气息,墙角堆着捆好的竹简——正是贾谊所着《新书》的宫廷藏本。

人物:

-老班头(年近六旬,宫束班掌事,左手食指缺半截)

-石头(二十出头,老班头徒弟,性子毛躁但眼力好)

-老李(四十多岁,刻字师傅,总爱哼楚地小调)

-小豆子(十五六岁,学徒,负责研墨打杂)

【开场】

工坊里只有凿子敲石头的“笃笃”

声,老李哼着《离骚》的调子,手里的刻刀在碑上走得飞快。

石头蹲在一旁,拿着小刷子给碑面除尘,眼睛却直勾勾盯着老李的手法。

老班头背着手踱过来,手里攥着卷竹简,突然用烟杆敲了敲石头的后脑勺:“看啥?眼珠子都快嵌碑上了。

记住,咱刻的是《新书》正版,陛下说了,要让天下学子都照着这个念。

错一个字,咱这班头就得去廷尉府报道。”

石头摸摸后脑勺,嘿嘿笑:“师傅,您放心,昨儿我把‘民为邦本’那页都背下来了。

再说,有您老盯着,谁敢错?”

小豆子端着砚台跑过来,砚台里的墨汁晃出几滴,溅在石头的鞋上。

石头刚要瞪眼,老班头先开口了:“慌啥?研墨跟绣花似的,得稳住。

你看这墨,浓了滞刀,淡了不清,得跟你师娘熬的粥似的,不稀不稠才正好。”

小豆子脸一红,赶紧把砚台放稳:“班头爷爷,我记下了。”

第二幕:刻碑趣事多

【场景】三日后,碑石已刻到《过秦论》篇。

午后日头正烈,工坊里闷热,几人脱了外衣,光着膀子干活。

老李刻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突然停了手,挠挠头:“哎,你们说,这贾太傅写得是真好,就是这字儿绕得慌。

‘攻守之势’,我昨儿梦见都在画这几个字的笔画。”

石头凑过去看,突然拍手:“李师傅,您这‘势’字刻得跟要飞起来似的,比宫里那拓本还精神!”

老李得意地扬下巴:“那是,咱刻了二十年石头,别的不敢说,这字的精气神,得刻出来。

就像当年我在楚地看龙舟,那船头的龙头,得有那股子冲劲儿。”

正说着,小豆子突然“哎呀”

一声,手里的墨锭掉在地上,滚到老班头脚边。

老班头捡起来,见墨锭上磕了个角,突然笑了:“你这小子,跟这墨锭一样,毛手毛脚的。

不过也好,这缺角的墨锭研出来的墨,说不定更有劲儿。”

突然,石头“哎哟”

一声,捂着手指直咧嘴。

原来他拿凿子太急,不小心划了个口子,血珠滴在碑石的空白处。

小豆子吓得脸白,老李赶紧掏出随身的布条要给他包扎。

老班头却蹲下来,盯着那滴血珠在石头上晕开,突然一拍大腿:“好!

这血珠落的位置,正好是留白处。

咱这碑是为天下人刻的,沾点咱匠人的血,反倒更实在。

石头,记着这疼,往后干活更得仔细。”

石头愣了愣,咧嘴笑了:“师傅,您说得是!

这血算给碑石开光了,保证往后谁拓这碑,都能想起咱宫束班的手艺。”

第三幕:气运聚时笑翻天

【场景】一月后,十块《新书》石碑刻成,立在工坊前的空地上。

傍晚时分,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照在石碑上,石面的字仿佛镀了层金。

宫里派来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