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乐器吹(1 / 3)
高辛氏工坊记:当乐垂遇上宫束班这群憨货
乐垂站在帝喾新建的工坊外,看着匾额上“天工造物”
四个大字,手里的青铜刮刀转得飞快。
身后跟着的宫束班七个徒弟,一个个缩着脖子,活像刚被雨浇过的鹌鹑——这已经是他们本月第三次被派到帝喾的都城来“历练”
,前两次一个把陶窑烧塌了半面墙,一个给祭祀用的玉琮钻了七个歪歪扭扭的孔,最后还是乐垂提着工具箱连夜赶来收拾烂摊子。
“记住咱们‘音正’宗的规矩,”
乐垂回头扫了一眼,声音里带着点恨铁不成钢的沙哑,“造乐器,一要合律,二要应景,三要……别给我惹出能让帝喾陛下亲自派人来骂的祸。”
七徒弟宫小七举了举手里的陶土坯:“师父,这次是做吹苓,就是那管形的乐器,对吧?我昨儿在《考工记》残卷上瞅过,说要选阴坡的黏陶土,还得掺三成河泥才不容易裂。”
话音刚落,二徒弟宫二郎“哎哟”
一声,手里的竹管掉进了泥水里。
那是刚从南山砍来的湘竹,本是做吹苓内芯的好材料,此刻正咕嘟咕嘟冒着泡,活像条在泥里打滚的泥鳅。
乐垂闭了闭眼,深吸一口气。
他想起三年前接下这七个徒弟时,掌门拍着胸脯说“宫家班的孩子手稳”
,现在看来,怕不是“手瘟”
才对。
吹苓初造:从泥鳅管到麻花筒
帝喾的工坊里堆着各地进贡的材料:西戎的牦牛角、东海的蜃壳、南方部落送的彩漆,最显眼的是墙角那堆泛着青绿色的湘竹,直挺挺的像一排待命的士兵。
乐垂指着竹管示范:“吹苓要七孔,前六后一,孔距得按‘太蔟’律来定,差一分就跑调。
你们先拿废竹练习钻孔,谁钻得歪了,今天的黍米饼就归大师兄吃。”
大师兄宫老大憨厚,闻言立刻把竹管架在木架上,拿骨钻小心翼翼地凿。
可他太用力,骨钻“咔嚓”
断了,竹管也裂成了三瓣,活像朵被踩过的菊花。
“师父,”
宫老大挠着头,脸涨得通红,“它……它自己想开花。”
乐垂正想说话,忽听身后“哗啦”
一声。
转头一看,五徒弟宫小五把陶土和河泥全倒进了水缸,此刻正拿着木槌使劲搅,泥浆溅得满墙都是,连挂在墙上的鳄鱼皮鼓面都沾了三块泥点子。
“你这是要造吹苓还是要和泥糊墙?”
乐垂气笑了,走过去一看,水缸里的泥糊糊正冒着泡,像一锅没煮熟的黍米粥。
宫小五眨巴着眼:“我听山下的陶匠说,泥越烂越黏,烧出来的陶管敲着响。”
“那是做陶钟!”
乐垂敲了敲他的脑袋,“吹苓的陶坯要半干时钻孔,全湿着钻,你是想做个漏风的笛子吗?”
正说着,三徒弟宫三郎举着个东西跑过来,献宝似的递上前:“师父您看!
我这管钻得直不直?”
乐垂接过一看,差点没背过气去。
那竹管上的孔倒是钻得整齐,可七个孔排成了歪歪扭扭的“s”
形,活像条在竹管上爬的蜈蚣。
“你这是按‘姑洗’律钻的,还是按你昨晚做梦的路线钻的?”
他把竹管往桌上一放,“拿尺子量!
从管头到第一孔是三寸七分,每孔间隔二分三厘,记不住就刻在木牌上挂脖子上!”
折腾到日头偏西,总算有两根像样的竹管成型。
乐垂正想喘口气,忽听工坊外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帝喾带着妃子庆都来视察。
庆都手里还提着个陶罐,里面是刚做好的蜜酒,说是犒劳工匠们的。
“乐垂大师,”
帝喾笑着走进来,目光落在那些歪瓜裂枣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