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隋朝22(1 / 2)

加入书签

隋·青铜卣:宫束班纪事

场景一:工坊午后·初议

时间:隋开皇十七年,夏,未时

地点:大兴城(今西安)“宫束班”工艺工坊

人物:

- 陈老匠(56岁,宫束班主事,左手食指缺半截,是早年铸器时伤的,总揣着块磨得发亮的铜尺)

- 阿青(22岁,学徒里最稳的,擅长錾刻细纹,袖口总沾着铜粉)

- 阿束(20岁,陈老匠的远房侄子,手脚麻利却爱偷懒,腰间挂着个自己铸的小铜铃)

- 小石头(17岁,新来的学徒,总捧着本翻破的《考工记》,说话细声细气)

(工坊坐北朝南,三面墙摆着木架,架上堆着青铜坯、錾刀、炭笔,中央砌着半人高的火炉,炉里炭火烧得正旺,偶尔蹦出几点火星。陈老匠蹲在案前,用铜尺量一块青铜板,阿青在旁磨錾刀,小石头凑在炉边,盯着火苗发呆,阿束则靠在木架上,晃着腿,手里转着个铜钉)

阿束:(打了个哈欠)师父,这日头都偏西了,咱歇会儿呗?上午錾那几块铜片,我手腕都酸了。

陈老匠:(头也不抬,用铜尺敲了敲青铜板)酸?去年给吏部铸印玺,你师叔连续三天没合眼,也没说酸。憨货,咱宫束班吃的是“手艺饭”,不是“偷懒饭”。

小石头:(赶紧收回目光,小声接话)师父,我今早翻《考工记》,见上面写“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咱要是做个装酒的礼器,是不是也得按这比例配铜锡?

陈老匠:(终于停下活,抬头看了眼小石头,眼里多了点笑意)还算你用心。钟鼎用的是“六齐”,咱要做的“卣”,得用“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这样铸出来的器身才韧,不容易裂。你俩(指阿青和阿束)也听听,别天天就知道錾花、偷懒,不懂配料,再好的手艺也白搭。

阿青:(放下錾刀,擦了擦额角的汗)师父,您之前说要仿商周的青铜卣,可商周的卣太沉了,咱隋代的人用着不方便,要不要改改形制?我看市面上卖的铜壶,有带提梁的,握着趁手。

陈老匠:(从怀里摸出块皱巴巴的麻布,擦了擦铜尺)我正想跟你们说这事。商周的卣,腹深、足矮,咱把腹身收窄点,足做高些,再在提梁上刻云纹,既像老物件,又合现在人的习惯。对了,纹饰不用商周的兽面纹,改用咱隋代的宝相花,花瓣里再嵌点细錾的缠枝纹,显精致。

阿束:(突然凑过来,手里的铜钉不小心掉在地上,“当啷”一声)宝相花?那花纹多复杂啊,一片花瓣就得錾半天,多费劲儿。

陈老匠:(弯腰捡起铜钉,递给阿束,语气沉了些)费劲儿才好。你以为那些王公贵族收的礼器,是靠“省劲儿”做出来的?去年西域来的使者,见了咱给皇后铸的铜镜,盯着镜背上的宝相花看了半柱香,说“中原的手艺,比西域的金玉还金贵”。咱做的不是铜器,是咱隋代的脸面。

(小石头赶紧从怀里掏出纸笔,把陈老匠说的配料比例、形制改动记下来,阿青凑过去看,偶尔补充一两句,阿束则撇了撇嘴,却也悄悄把铜钉揣回兜里,走到案前,盯着那块青铜板看了起来)

场景二:月下工坊·试铸

时间:半月后,夜,子时

地点:同工坊

人物:陈老匠、阿青、阿束、小石头

(工坊里只点了两盏油灯,火苗忽明忽暗。火炉里的炭烧得通红,陈老匠站在炉边,手里拿着长柄铜勺,阿青和阿束各扶着一个陶范,小石头蹲在地上,手里攥着块湿布,紧张地盯着陶范)

陈老匠:(额角渗着汗,声音有些沙哑)火候差不多了,阿青,你扶稳范,阿束,注意看铜液的颜色,要是泛青,就赶紧说。

阿束:(咽了口唾沫,眼睛死死盯着炉口)知道了,师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