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上京星火(4 / 5)
三天后,上京西郊一处幽静的四合院。
院门古朴,门环被岁月摩挲得光滑温润。一位穿着简朴布衣、精神矍铄的老者开了门,正是工程院以严谨刻薄着称的吴兴邦院士。他银发梳得一丝不苟,目光锐利如手术刀,上下打量了刘晓乐一眼,没说话,转身往里走。
院内青砖墁地,几株老石榴树挂着红灯笼般的果实。正房窗明几净,一张巨大的紫檀书案占据了中心,上面堆满了图纸、模型零件和摊开的厚重外文期刊,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松烟墨和旧书纸特有的气息。
“坐。”吴院士指了指书案对面唯一一张没被资料淹没的旧藤椅,自己则靠在一张高背木椅上,目光依旧审视着刘晓乐带来的“智居1.0”原型机,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斑驳的扶手,“年轻人,你那个‘星火’,最近动静不小。风浪更大。”
刘晓乐将那份沉甸甸的技术白皮书双手放在书案唯一干净的一角,微微躬身:“晚辈惶恐。正是风浪太大,才斗胆前来,请吴老斧正。技术是根,风浪吹不倒根基。”
“斧正?”吴院士哼了一声,拿起白皮书,随手翻开一页,正是核心的“星火”ai内核架构图,密密麻麻的模块和交互线如同精密的星图,“外面那些狗屁倒灶的污水,我懒得看。但你这东西,要是根基不稳,风浪不吹,自己也得塌!”他浑浊却锐利的眼睛盯住刘晓乐,“说说,这个‘隐私沙盒’,怎么保证它就是个铁笼子,不是个筛子?还有本地计算效率,吹上天的37.2%,怎么实现的?用了什么奇技淫巧?”
刘晓乐精神一振。这正是他等待的时刻。他没有丝毫慌乱,从随身包里拿出一个轻薄的折叠屏,手指快速滑动,调出早已准备好的、远超白皮书细节的底层设计图、数学模型和压力测试数据流瀑布图。他身体微微前倾,指着屏幕上动态演化的模块:
“吴老请看,沙盒核心在于三层动态隔离机制。第一层,物理层面,所有隐私数据流经的硬件通道,采用独立加密总线,与主控逻辑物理隔离,如同古代城池的瓮城。这是硬件根基,我们自研的芯片组实现了这一点。”他的指尖在屏幕上划过一条醒目的红色路径,“第二层,逻辑沙箱,借鉴了微内核操作系统的思想,但做了超轻量化改造,每个用户隐私数据的处理单元都是一个独立的‘气泡’,运行在完全隔离的微环境里,气泡之间通讯需通过我们设计的‘星火协议’,每一步都有加密签名和完整性校验。第三层,行为监控层,一个独立的反向工程陷阱,任何试图越界探测或注入的行为,会立刻触发警报并启动自毁隔离程序。”
他切换画面,展示一个复杂的矩阵运算模型:“至于本地效率的提升,关键在这里——我们放弃了传统的通用神经网络框架,针对家居场景的高频、低维度、强关联特性,设计了一套‘稀疏张量-事件驱动’混合架构。它像一张高度特化的渔网,只捕捉真正需要处理的信息流,摒弃了通用模型庞大的冗余计算量。这37.2%,是架构革新带来的红利,不是超频或者偷工减料。”
刘晓乐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充满了技术人特有的那种笃定和热情。他一边说,一边在折叠屏上快速调出更多验证数据、模拟攻击的防御日志、以及国际实验室的认证报告摘要。
吴院士的眉头从紧锁,到微微挑起,再到完全舒展开。他不再看刘晓乐,而是死死盯着屏幕上那些不断刷新的数据和动态模型,手指在扶手上敲击的节奏不知不觉停了下来。房间里只剩下刘晓乐沉稳的解说声,以及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清脆鸟鸣。
“有点意思…”吴院士终于从屏幕上移开目光,重新看向刘晓乐,眼神里的审视锐利依旧,却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度,“思路够野,胆子够大。数据…看起来也扎实。”
他拿起那份技术白皮书,这次是认真地翻看起来,手指捻过纸张发出沙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