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庭前二胡响家常话暖岁(1 / 2)

加入书签

晨光漫过老洋房的木窗时,金一诺是被窗外的鸟叫吵醒的。

身边的陆研新还蜷着身子,眉头微蹙——昨晚整理进博会的材料到后半夜,连梦里都在念叨“esg认证”

她指尖轻轻抚平他的眉峰,刚要起身,就被他攥住手腕,往怀里带了带:“再躺会儿,今天不用赶早。”

“不行,”

金一诺笑着挣开,“说好今天去看奶奶的,她肯定在等我们吃早饭。”

这话让陆研新瞬间清醒。

奶奶住的老房子离他们不远,在愚园路的弄堂里,青石板路尽头,一扇挂着竹帘的木门就是。

两人拎着刚买的豆浆油条往弄堂走,远远就听见“吱呀”

的二胡声,调子是《茉莉花》,拉得柔婉绵长——那是奶奶的声音。

推开门,院子里的老梧桐树下,奶奶正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握着一把旧二胡,弓弦在她指尖流动。

桂姨蹲在旁边,手里择着青菜,跟着调子轻轻哼着。

“奶奶!”

金一诺喊了一声,把早点往石桌上放。

奶奶停下弓弦,回头看见他们,眼睛笑成了月牙:“可算来了,刚拉这段,还想着你小时候跟着唱跑调的样子。”

她放下二胡,起身时桂姨连忙扶了一把——奶奶今年八十四,是退休的小学音乐老师,一辈子教孩子们唱歌,闲时就拉二胡,年轻时还是街道民间艺术团的二胡手,16岁援疆那年,就是靠一把二胡在文工团站稳了脚。

“奶奶,您这手艺还是这么好,”

陆研新搬了张凳子给奶奶,又接过桂姨手里的菜篮,“比上次社区演出时拉得还顺。”

奶奶笑着拍了拍二胡:“老伙计了,拉了六十年,比你们俩都亲。”

桂姨擦了擦手,接过金一诺递来的豆浆:“金小姐,你们来得正好,刚买了新鲜的荠菜,中午包馄饨,奶奶爱吃。”

她说话带着贵州茅台镇的软音,三年前才来上海陪奶奶,虽只几年,却把奶奶的饮食起居照顾得熨帖——她是奶奶老家远房亲戚的女儿,来上海时还怯生生的,现在早已能熟稔地跟弄堂里的邻居打招呼。

“桂姨,韩枚最近怎么样?”

金一诺想起桂姨的女儿,“上次视频说她想考教师资格证,考上了吗?”

提到女儿,桂姨眼睛亮了:“考上啦!

前几天刚拿到证,说以后也要当老师,跟奶奶一样。”

她擦了擦围裙,语气里满是骄傲,“还说等放寒假来上海,要跟您学画画,说您设计的珠宝好看,想画下来给同学看。”

“没问题啊,”

金一诺笑着点头,“让她来工作室,我教她画设计稿,再让奶奶教她拉二胡,文武双全。”

奶奶听了乐呵:“好啊,我正愁没人跟我学二胡,这丫头嗓子亮,学起来肯定快。”

陆研新坐在奶奶身边,帮她调试二胡的弦:“奶奶,最近没去学校看孩子们?上次您说小学请您去教二胡兴趣班。”

奶奶点头:“去了,上周还去了呢,孩子们学得可认真,有个小丫头,拉《小星星》拉得有模有样。”

她说着就拿起二胡,轻轻拉了一段,弦音清亮,像泉水叮咚,桂姨在旁边择菜的手都慢了,跟着调子点头。

金一诺靠在门框上,看着这画面,心里暖暖的。

以前她去纽约前,每次来奶奶家,都要听奶奶拉二胡,有时候奶奶教她认五线谱,她总走神看院子里的梧桐叶,奶奶也不恼,笑着说“女孩子爱漂亮,正常”

中午包馄饨时,四人围坐在石桌上。

奶奶擀皮,桂姨调馅,金一诺和陆研新负责包。

“奶奶,您这皮擀得比饺子馆的还薄,”

金一诺拿起一张皮,小心翼翼地放馅,“我包的总露馅。”

奶奶笑着拍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