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梧桐树里的投喂时光(1 / 4)
上海的周末总带着恰到好处的慵懒,梧桐树叶将晨光筛成细碎的金斑,落在淮海路老洋房的红瓦上。
陆研新对着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已经站了三个小时,白大褂袖口沾着淡淡的试剂气味,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曲线还在等待最终的峰值数据。
手机在白大褂口袋里震动了两下,是陆奶奶来的语音,声音里带着二胡弦音般的温润:“研新啊,我和桂姨下楼喂猫了,你忙完记得吃午饭。”
实验室的通风系统出轻微的嗡鸣,陆研新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指尖在屏幕上快回复“知道了奶奶”
。
窗外的天格外蓝,像极了陆奶奶相册里那张1968年在新疆戈壁滩拍的黑白照片背景,只是少了照片里迎风招展的红旗和少女青涩的笑容。
老洋房的木质楼梯踩着出生意的吱呀声,陆奶奶扶着栏杆慢慢下楼,银灰色的头用桃木簪挽着,鬓角别着一朵晒干的薰衣草——那是去年新疆老友寄来的,说是当年她们种在宿舍窗边的品种。
桂姨已经候在门厅,手里拎着个米色帆布袋,里面装着沉甸甸的猫粮和两个不锈钢食盆,另一只手攥着折叠水壶。
“陆奶奶,您慢些,昨儿下过雨,楼梯滑。”
桂姨快步上前扶住老人的胳膊,她的普通话里带着淡淡的贵州口音,尾音软和,“我把猫粮分了两份,一份主食粮,一份掺了点鸡胸肉碎,是今早特意煮的,没放盐。”
陆奶奶笑着拍了拍她的手,腕上的玉镯轻轻碰撞:“还是你细心。
前儿张老师家的小孙子,就给猫喂了牛奶,害得那只三花上吐下泻,多让人心疼。”
她年轻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文艺兵,后来辗转到上海教中学音乐,一辈子与弦乐为伴,性子却比琴弦更柔韧,退休后不仅坚持每周在社区教孩子们拉二胡,小区里的流浪猫也成了她的牵挂。
两人穿过植满绣球花的小院,铁门推开时出“咔嗒”
一声轻响。
周末的小区格外安静,只有保洁阿姨在清扫落叶,看到她们便笑着打招呼:“陆奶奶、桂姨,喂猫去呀?”
“是啊,李师傅,今儿落叶多,辛苦你了。”
陆奶奶点头回应,脚步不停往小区东侧的景观廊走去——那里是物业划定的固定投喂点,远离居民楼和儿童乐园,既隐蔽又方便清理。
桂姨熟门熟路地从布袋里拿出工具,先用水壶往一个浅口盆里注满清水,又打开密封袋倒出猫粮,颗粒均匀的主食粮落在不锈钢盆里,出清脆的声响。
“上个月物业组织的讲座真有用,说这样定点投喂能少招老鼠,还能控制猫的活动范围。”
桂姨一边整理食盆一边说,指尖划过食盆边缘,确保没有残留的食物残渣,“之前三楼王阿姨总抱怨猫扒垃圾桶,现在咱们都按规矩来,她见了也会给猫带点干净的剩饭了——不过我都跟她说了,得把油盐洗干净才行。”
陆奶奶在一旁的石凳上坐下,目光掠过廊下的猫窝——那是几个铺着旧毛毯的木箱,是她和小区里几位爱心居民一起做的,物业还帮忙刷了防水漆。
“记得去年冬天特别冷,那只断尾的橘猫就在这儿冻得打哆嗦,现在有了猫窝,好歹能避避风雪。”
她忽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桂姨你看,我把每次来看到的猫都记下来了,这只三花上次怀孕,这周好像不见了,不会是生了吧?”
本子上的字迹工整秀气,每只猫都有简单的特征描述:“橘猫,断尾,左前爪有白毛”
、“三花,右眼有黑斑,已绝育(耳尖剪角)”
。
桂姨凑过去看了看,指着其中一条记录说:“这只三花上周我见过,在4号楼下的车棚里,好像瘦了点,我当时留了点鸡胸肉。”
她顿了顿又道,“物业说联系了第三方机构,下个月会来给没绝育的猫做手术,到时候咱们帮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