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贵州欢迎你(2 / 3)

加入书签

子里还有座四合院式的石雕古墓,花纹刻得特别精细,能看出当年侗家的工艺有多讲究。”

陈成来消息:“我后天要去雷山,有没有顺路的村寨推荐?”

韩枚立刻回复:“必须去掌坳苗寨!

它是铜鼓舞的源地,整个寨子的人都能跟着鼓点跳舞。”

她特意强调,“逢年过节时,邻近村寨的人都会来这儿汇集,鼓手敲响铜鼓,所有人围着鼓圈跳舞,鼓声能传好几座山。

那里的苗族妇女穿的长裙特别漂亮,是‘青江苗’支系的特色,转动起来像盛开的花。”

“还有朗德上寨,虽然离凯里不远,但特别原生态,还是奥运圣火走过的地方。”

韩枚补充道,“寨子里的风雨桥和吊脚楼都是百年历史,没有商业化的店铺,只有老人在院子里编竹篮,小孩在溪边玩水。

要是赶上他们的迎宾仪式,会有人端着拦门酒唱苗歌,酒是自家酿的糯米酒,甜甜润润的,不醉人。”

群里的摄影爱好者小林立刻问:“有没有适合拍风景的村寨?想拍组人文大片。”

“铜仁的响水洞村寨必须拥有姓名!”

韩枚了张云海梯田的照片,“这里的岩台瀑布梯田被称为‘中国南部普罗旺斯’,清晨浓雾升腾时,梯田在云雾里时隐时现,像仙境一样。”

“而且这里的民俗特别热闹,有苗族刺绣、八人秋千,还有‘打棒棒猪’的传统活动。

最特别的是苗族傩戏表演,戴着面具跳祭祀舞蹈,据说能驱邪祈福,那种原始的生命力特别有感染力。”

她想起外婆说过的话,“这些村寨就像时光胶囊,把最本真的贵州藏在了里面。”

话题越聊越广,有群友提到安顺的屯堡地戏,韩枚立刻接话:“这可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

屯堡人是明代屯军的后代,六百年来一直保留着当年的习俗,地戏就是他们传下来的军事傩戏。”

“表演时要戴木质面具,穿五彩戏服,唱的是《三国》《杨家将》的故事,敲锣打鼓的节奏特别铿锵。

最有意思的是,他们跳地戏不仅是表演,更是对祖先的纪念,面具上的纹样都是代代相传的,每一张都有讲究。”

她补充道,“现在屯堡的阿姨还会织‘凤阳汉装’,衣服上的花纹和明代服饰一模一样,等于穿着活的历史。”

正说着,陈成突然了段语音,背景里传来清亮的合唱声:“枚枚!

我在侗寨听到有人唱歌,没有伴奏却特别好听!”

韩枚一听就笑了:“这是侗族大歌!

2oo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的,被称为‘天籁之音’。”

“侗族大歌是多声部合唱,不用任何乐器伴奏,全靠人声配合,从低音到高音层层递进,像山水的回声。

以前侗寨里没有时钟,就靠大歌来计时,清晨的歌唤醒村寨,傍晚的歌迎接日落。”

她想起去肇兴侗寨采风的经历,“最动人的是,唱大歌不看乐谱,全靠老人口传心授,小孩子从小跟着听,自然而然就会了,这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群里安静了片刻,老张了段长文:“以前总觉得贵州只有山水,现在听枚枚讲下来,说话是活化石,村寨是博物馆,连唱歌跳舞都藏着千年历史,这底蕴也太深厚了!”

李老师紧跟着说:“枚枚这‘业余宣传大使’比专业导游还厉害,我已经订了去苗王城的机票,求组队!”

看着群里滚动的报名消息,韩枚忽然收到了闲鱼的私信,是一位文化出版社的编辑:“刷到你在群里讲贵州文化,特别生动,想邀请你写本《藏在日常里的贵州》,用年轻人的视角讲讲这些小众底蕴,你愿意试试吗?”

韩枚握着手机,抬头望向窗外——贵大校园里的玉兰花正悄然绽放,远处的群山在阳光下泛着青绿。

她想起这几个月在群里的分享,从山水风景到非遗技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