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6研新 西藏徒步归来(1 / 2)

加入书签

山巅的算法与掌中的灵石:一次关于存在方式的思辨

从西藏归来,回到充斥着示波器荧光、分子模型和恒温恒湿器嗡鸣的实验室,我的感官仿佛还滞留在那片海拔五千米的旷野。

皮肤上,北京温润的空气变得陌生;脑海里,念青唐古拉山脉的雪线依旧灼灼亮。

同事们问我收获了什么“灵感”

,我摊开手掌,那里空无一物,却又感觉沉甸甸的——我带回来的,并非某种具体的分子式或技术路径,而是一场关于我的事业,乃至我的存在方式的剧烈思辨。

一、科学的尽头,是玄学的开场白?

我的工作,是材料模拟。

在级计算机的庞大腹腔中,我用代码构建出原子的囚笼,模拟它们在不同温度、压力下的舞蹈,预测它们将结合成何种崭新的材料。

我们称之为“计算设计”

,一种极致的理性主义。

我相信,只要模型足够精确,算力足够强大,世间万物皆可被解构、预测乃至创造。

然而,在冈仁波齐脚下,当我因缺氧而心跳如鼓,目睹着星群以一种近乎蛮横的亮度砸向苍穹时,那种根深蒂固的信念第一次动摇了。

身边的藏族向导指着转山的信徒,平静地告诉我,他们是在绕行一座宇宙的中心,是在用身体丈量一种神圣的秩序。

那一刻,我实验室里那些精妙的模型,与信徒心中那座作为“须弥山”

的冈仁波齐,产生了奇异的映照。

我们都是试图理解并介入世界的人。

科学家用数学模型描述宇宙,僧侣用神话隐喻诠释宇宙。

我的“模拟”

是在虚拟空间中推演现实;而他们的“转山”

,则是在现实空间中践行一种精神层面的模拟,以期引起内在的共鸣。

我们或许,只是在用不同的语言,讲述同一个伟大的秘密。

科学的尽头,或许并非答案,而是面对无穷奥秘时,那份与玄学初遇时的谦卑与震撼。

二、“培育灵石”

:当材料科学遇见形而上学

这个念头,在旅途中疯狂滋长,最终凝结成了一个具体得近乎荒诞的构想:我能否,在我的实验室里,培育一颗“灵石”

请注意,这不是神话意义上的点石成金。

我的构想,完全基于我的专业。

所谓“灵”

,在科学语境下,可以理解为一种极致的、有序的、与外界能量(无论是机械能、热能还是perhapseven意识层面的“注意力”

)能产生高效共振的材料结构。

自然界中,有些水晶的压电效应,有些材料的拓扑绝缘特性,在古人看来,或许就蕴含着某种“灵性”

那么,我的“灵石”

培育计划将这样展开:

1“风水”

选址与“灵脉”

构建:在计算机中,我将不再随机设置初始条件。

我会模拟一个最接近西藏某处“圣地”

(如圣湖玛旁雍错畔)的地质环境——特定的矿物成分、地热梯度、甚至远古宇宙射线轰击的历史数据。

这条虚拟的“灵脉”

,是它的基因蓝图。

2“念力”

场介入:在模拟中,我将引入一个持续的、特定频率的振动场。

这个场,在物理上是声波或电磁波,但在理念上,我视之为一种科学化的“念力”

我想观察,在有序的能量场持续“滋养”

下,原子的自组装过程是否会呈现出更高的有序度、更少的缺陷,乃至产生常规条件下无法出现的奇异性质。

3“机缘”

的算法:我会在模拟中引入一个微小的、受混沌理论支配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