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歌声里的岁月与山河(1 / 2)
陆奶奶的客厅里,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擦拭得一尘不染的水磨石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七八位白苍苍的老人围坐在一起,茶几上摆着瓜果点心和冒着热气的花茶。
这些都是当年一起援疆的老战友,听说陆奶奶和陈英要回新疆参加庆典,特意前来相聚。
"
还记得吗?1965年咱们刚到乌鲁木齐的时候,整个城市就几条像样的马路。
"
八十岁的王爷爷扶着老花镜,声音洪亮地说。
他曾经是兵团的技术员,在新疆待了整整三十年。
陈英笑着接话:"
怎么不记得!
那时候咱们住的地窝子,冬天刮风时被子都能冻硬。
可现在呢?"
她拿出手机,翻出儿子前几天来的乌鲁木齐夜景照片,"
看看,这高楼大厦,这霓虹灯光,谁能想到这是当年那个边疆小城?"
满头银的李奶奶缓缓端起茶杯,她的手因年岁而微微颤抖,眼神却依然清亮:"
我在和田教了四十年书,看着孩子们从不会说普通话,到如今考进内地的好大学。
去年还有个学生成了航天工程师,专门给我寄了照片哩!
"
说到这里,老人们的话匣子彻底打开了。
你一言我一语,回忆着那些艰苦却充满激情的岁月。
说起如何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开垦荒地,如何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互相扶持,如何与当地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同胞结下深厚情谊。
"
那时候啊,"
陆奶奶眼中闪着泪光,"
咱们和少数民族老乡真是亲如一家。
他们教我们放牧,我们教他们种菜;过年时一起吃抓饭,跳麦西来甫"
不知是谁先起了个头,轻轻地哼唱起来:"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起初只是一个人的低吟,渐渐地,其他人都跟着唱了起来。
声音从微弱到洪亮,从迟疑到坚定。
这些平均年龄过八十岁的老人,挺直了佝偻的脊背,浑浊的双眼重新焕出光彩。
"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他们唱得并不专业,有些音准已经跟不上,有些歌词需要互相提醒,但那份自内心的情感,却让在场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
李奶奶用手打着拍子,王爷爷用拐杖轻轻敲击地面打着节奏。
当唱到"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时,陈英忍不住站起身,挥舞着双臂指挥起来,就像年轻时在兵团文艺汇演上那样。
陆奶奶透过朦胧的泪眼,看着这些相伴半个多世纪的老伙伴。
他们曾经将最美的青春献给了那片遥远的土地,如今霜染双鬓,却依然保持着那份赤子之心。
歌声在客厅里回荡,飘出窗外,与秋日的阳光交织在一起。
这一刻,时光仿佛倒流,他们又变回了那些在天山脚下挥洒汗水的年轻人,怀着建设祖国的豪情,在广袤的边疆书写着青春的篇章。
"
再来一!
"
王爷爷激动地说,"
唱《我们走在大路上》!
"
于是,激昂的旋律再次响起。
老人们一接一地唱着,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到《团结就是力量》,每一红歌都承载着他们的青春记忆,都诉说着他们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眷恋。
当最后的歌声落下,客厅里陷入短暂的寂静。
只听见窗外秋风拂过梧桐的沙沙声,和老人们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陈英握住陆奶奶的手,轻声说:"
这次回新疆,我们要好好看看。
看看我们当年栽下的白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