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商业论道 信任疑云(2 / 3)
’的体系上。”
陆研新放下手机,拿起桌上那张“到物鉴别证书”
,“‘到物’的商业模式,核心在于‘平台担保’。
它一方面连接买家和卖家,另一方面,自己下场建立了庞大的鉴别中心,宣称由‘专业鉴别师’团队,对每一件交易商品进行真伪鉴定,并出具证书。
这套模式在初期,确实打击了假货,建立了信任,让它迅崛起,成为了行业的独角兽。”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但是,当平台自己既是交易的裁判员(制定规则、鉴定真伪、裁决纠纷),又深度参与到运动员(提供交易场地、收取高额佣金、甚至某种程度上影响流量分配)的角色中时,利益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元宝的意念适时响起,带着一丝嘲讽:“就像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比赛,你很难保证判罚的绝对公正。
尤其是在涉及巨大商业利益的时候。
人性,经不起考验。”
“没错。”
陆研新点头,“先,是鉴别成本与规模的矛盾。
随着交易量指数级增长,‘到物’需要雇佣海量的‘鉴别师’。
这些鉴别师的培训周期、专业水平能否统一?在巨大的鉴定压力下,鉴别流程会不会流于形式?会不会出现误判、漏判?甚至……会不会有个别鉴别师被利益腐蚀?”
“其次,是利益驱动下的选择性失明。”
陆研新继续分析,“‘到物’的主要收入来自于交易佣金。
如果严格鉴定,打掉大量疑似假货的商品,势必会影响平台的交易额和佣金收入。
尤其是在面对那些能给平台带来巨大流量和销售额的大卖家时,平台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去‘铁面无私’?会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那些严格遵守规则的小卖家,反而因为‘通过率’低而得不到流量支持?”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权力的垄断与信任的脆弱。”
陆研新一针见血,“‘到物’掌握了‘真伪’的最终解释权。
它说真就是真,说假就是假。
消费者信任的,不再是商品本身,也不是卖家,而是‘到物’这个平台出具的一纸证书。
一旦这张证书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哪怕只是少数案例,对整个平台信任基础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
因为信任的建立需要漫长时间,而崩塌可能只需要一瞬间。”
金一诺听得入神,背后的寒意渐渐升起。
她看着桌上那双崭新的、带有“到物”
证书的限量球鞋,突然觉得它似乎没有刚才那么香了。
“所以……你的意思是,‘到物’现在表面风光,实际上已经站在了悬崖边上?因为它这套‘自鉴自销’的模式,存在无法调和的内部矛盾?”
“可以这么理解。”
陆研新拿起那只球鞋,指着上面的二维码,“这个证书,现在更像是一个心理安慰,一个平台转嫁责任和风险的‘护身符’。
如果真的出了问题,消费者维权之路会非常艰难,因为你需要挑战的是平台自身的‘权威’鉴定。”
他想起自己前世“月半猫”
的经历,那些看似美好的“杀猪盘”
,最初不也是披着华丽的外衣,建立在虚假的信任之上吗?历史的教训总是相似的。
“小子分析得很透彻。”
元宝补充道,“根据鬼子六的商业情报记忆,类似‘到物’这种集裁判与运动员于一身的平台模式,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核心就在于,当平台权力过度集中,缺乏有效外部制衡和透明机制时,腐败和信任崩塌几乎是必然的结局。
现在的‘到物’,就像一艘不断加的巨轮,看起来无可阻挡,但船底可能已经出现了裂痕。”
金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