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1章 织路三城暖(1 / 2)

加入书签

上海冬日的暮色来得早,弄堂里飘起细雪,家家窗口透出暖光。

陆研新推开家门,一股浓郁的酱香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周身的寒气。八十多岁的奶奶正坐在窗边,膝头摊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1958年的她,扎着麻花辫,站在茅台镇的老酒坊前,身后酒旗在风中轻扬。

“回来了?”奶奶抬头,手里的酒盅冒着热气,“正好,桂姨温了酒,是你从茅台镇带回来的那瓶。”

一、酒香里的三城旧梦

煤炉上的小锅咕嘟作响,桂姨正按奶奶教的茅台镇方子炖着酸汤鱼,酸香混着酱香漫了满屋。

奶奶抿了口酒,目光飘向窗外纷飞的雪,指尖在照片边缘摩挲:“五八年啊,我就是揣着一葫芦茅台酒上路的。先坐卡车颠去贵阳,再挤绿皮车往新疆走,三十多天才到乌鲁木齐,脖子上挂的酒葫芦都冻成冰疙瘩了。”

她顿了顿,声音轻了些:“阿勒泰的道班冷得能哈出冰碴子,我把冰酒化开,用搪瓷缸温着给兄弟们分。

有个哈萨克族的小伙子,叫巴图,说这辈子没尝过这么香的酒……后来开春清雪,他为了推卡在沟里的卡车,摔断了腿,没等我再带酒过去,人就没了。”

陆研新放下筷子,点开平板里的高速地暖示意图,暖黄色的发热网在屏幕上亮着:“奶奶,以后不会有这样的遗憾了。我们把这石墨烯网铺在连霍高速下面,雪一落就化,从茅台镇到阿勒泰,卡车三天能到,酒运过去还是温的。”

奶奶的指尖轻轻碰了碰屏幕上“阿勒泰”的标注,指腹蹭过那两个字,像在摸当年道班土坯房的墙。

二、老智慧的现代新生

“阿勒泰零下三十多度呢!”奶奶忽然搁下酒盅,眼里带着茅台镇人特有的执拗,“上海的冬天才零下几度,你们那电池到了那儿,不得冻得跟块废铁似的?”

金一诺刚要开口,陆研新却盯着煤炉上的温酒棉套——那是奶奶从茅台镇带来的老物件,粗棉布里面填着酒糟压成的棉絮,哪怕外面飘着雪,小锅里的酒总保持着温乎劲儿。

“有了!”他猛地拍桌,酸汤鱼的汤汁溅了点在桌布上,“用酒糟纤维做电池柜的保温层!茅台镇酿茅台,酒窖靠酒糟保温,这东西孔隙多,保温性比普通棉絮好三成,还能阻燃!再加上PTC自热片,零下四十度也能把柜温钉在8度!”

奶奶眼睛一亮,抓起膝头织了一半的围巾:“那发热网呢?我这毛线是茅台镇的老粗线,掺了麻,比羊绒还抗造,你们能不能混进石墨烯里?”

金一诺盯着毛线愣了两秒,迅速在笔记本上画草图:“粗麻纤维能增强材料韧性,混进去不仅扛得住温差,还能提高导热效率!奶奶,您这织毛衣的法子,就是现成的技术方案!”

桂姨端着刚蒸好的米糕过来,笑着打趣:“没想到咱们茅台镇的老手艺,还能帮着新疆的路抗冻哩。”

三、一条路,盘活三城

奶奶忽然起身,颤巍巍地从衣柜最底层翻出个蓝布包,打开来,里面是半瓶封着红布的老茅台,瓶身上的标签都泛黄了。“这是当年从茅台镇带的,巴图没喝着,我就一直留着。”

她把酒推到陆研新面前,眼里泛着光,“你们带到阿勒泰,给现在的道班工人尝尝——就说,茅台镇来的老姑娘,欠他们的酒,补上了。”

陆研新攥着酒瓶,忽然觉得手里沉甸甸的——这不是半瓶酒,是奶奶跨了半个多世纪的牵挂。

他点开平板里的“路域经济”方案,指尖划过贵州、上海、新疆三地的连线:“奶奶,这路通了,不止能运茅台。茅台镇的酒一天到新疆,新疆的牛羊肉连夜运到上海,上海的仪器设备直达贵州,三个地方的货能串起来。”

“还有旅游!”金一诺凑过来,指着方案里的旅游线路,“游客上午在上海喝咖啡,下午飞乌鲁木齐,走地暖高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