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外滩风里的故事(2 / 3)
东路,因为当年外滩路面窄,建筑师特意设计了转角内凹的造型,既省空间又好看。这种兼顾实用和美学的设计,放到现在也很值得学。”
她边说边从包里拿出放大镜:“家人们看我手上的银饰,上周有家人问我为什么‘静心金坊’的花纹这么精致,其实就像这栋楼的旋转式图案装饰一样,讲究的是细节里的功夫。”镜头对准她手腕上的缠枝纹手镯,“每道纹路都是师傅手工錾刻的,就像这些老建筑的雕花,慢工才出细活。”
弹幕里立刻有人呼应:“我的手镯戴了半年,纹路还是很清晰!”“静静家的银饰就是细节控!”“福袋啥时候抽呀?等不及了!”
何静笑着拿出福袋晃了晃:“别急呀,咱们逛到海关大楼就抽!大家先猜个问题——外滩唯一一栋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楼是哪栋?把答案打在弹幕里~”
她继续往前走,路过日清大楼时,特意让刘知非给建筑的半月形木格窗拍了特写:“这栋1925年建成的大楼,是日本日清洋行建的,有意思的是当年资金不够,是和犹太人合资各建了三层 。以前这里是做航运生意的,长江上好多轮船都是他们家的,不过现在已经变成了高端餐厅,晚上亮灯的时候特别美。”
走到中山东一路6号,何静站在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前,语气里满是自豪:“揭晓答案啦!这栋英国哥特式建筑,是1897年咱们中国人自己开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旧址 。当年上海开埠后,外国银行遍地都是,咱们连自己的金融机构都没有,后来终于有了这家官商合办的银行,还发行过自己的钞票。”
她指着建筑的尖顶:“虽然这栋楼后来几经易主,甚至因为管理者贪污、日本人伪造钞票出过不少乱子,但它的存在,就像咱们现在做民族银饰一样,都是在试着走出自己的路。”
弹幕里刷起了“涨知识了”“为中国人骄傲”,还有人晒出了“静心金坊”的订单截图:“买静静家的银饰,就是支持本土手艺人!”
何静眼眶微微发热,连忙转移话题:“好了,到海关大楼啦!准备抽福袋!大家扣‘外滩加油’,我数三个数截屏——三、二、一!”
刘知非凑近看了眼屏幕:“恭喜‘广州的阿凯’‘成都的小芬’‘上海的老张’三位家人!记得私信后台地址哦!”
刚宣布完,天空突然飘起细雨。刘知非立刻从包里拿出透明雨棚罩在设备上,何静笑着抹了下脸颊:“看来连老天都想给咱们加个彩蛋!大家别担心,我们带了雨具,继续给大家讲这栋1927年建成的海关大楼。”
她指着楼顶的钟楼:“这口大钟是仿照英国国会大厦的大本钟造的,当年敲响的时候,整个外滩都能听见。以前轮船进港,都要听着钟声报关,现在虽然不用了,但每到整点,《东方红》的旋律还是会飘在黄浦江上空。”
雨丝里,钟楼的指针刚好指向十一点,悠扬的旋律响起。何静停下脚步,让镜头对准钟楼:“家人们听,这钟声是不是特别有力量?就像咱们‘静心金坊’这一年,从刚开始只有几十位老粉,到现在能在外滩开户外场,靠的就是大家的支持。”
她想起一年前第一次开播,对着空荡荡的直播间紧张得说不出话,是刘知非陪着她一遍遍练话术,老粉在弹幕里刷“慢慢来”;想起有次一批银饰出现小瑕疵,她哭着在直播间道歉,是老粉说“没关系,我们信你”,还帮她出主意改进工艺。
“其实做银饰和这些老建筑一样,”何静的声音带着点哽咽,“刚开始可能不被看好,甚至会遇到困难,但只要守住初心,慢慢打磨,总能留下点值得的东西。就像这外滩的建筑,有的当年是外资银行,有的是洋行俱乐部,但现在都成了咱们中国人的骄傲,成了上海的名片。”
刘知非递来纸巾,轻声说:“别激动,还有好多故事没讲呢。”
何静擦了擦眼睛,笑着看向镜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