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何静的金属诗与等待的光(2 / 3)
”“月薪多少”,或许能聊到一块儿去。
第一次去读书会那天,她特意翻出压箱底的淡蓝色连衣裙,裙子是前年考研失败后买的,只穿过一次。她还在领口别了枚自己做的银杏叶胸针——用回收的925银熔了,失蜡法铸的,叶脉刻得细细的,边缘故意留了点手工锤打的痕迹,没抛得太亮,带着点拙劲。出门前对着镜子照了照,34岁的眼角已经有了细纹,皮肤也不如二十岁时紧致,但她忽然觉得,这样也挺好,就像她修复的旧首饰,那些细微的痕迹不是瑕疵,是日子留下的底气。
读书会的主题是“物质与记忆”,来的人不多,二十来个,围着书店中庭的旧木桌坐。何静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刚坐下就看到桌上摆着的分享书目,有《迷人的材料》《物品的灵魂》,还有她没读过的《金属的记忆》。主持人是个戴眼镜的姑娘,声音软软的:“今天我们不谈宏大的历史,就说说身边那些带着故事的物件,比如奶奶的银镯子,爸爸的旧手表,它们为什么能让我们记着一些事?”
有人分享了外婆传下来的瓷碗,碗沿缺了个口,却总舍不得扔;有人说自己收藏的老钢笔,写不出字了,却还留着墨水的痕迹。轮到何静时,她捏了捏领口的银杏胸针,轻声说:“我是个打金的,每天跟旧首饰打交道。有位阿姨拿来过一枚银簪,簪头断了,她说那是她结婚时母亲给的,现在母亲不在了,她想修好继续戴。我修的时候,发现簪子内侧刻着她的生日,是她母亲偷偷刻的。后来我把断口接好,特意把那个生日刻痕再加深了点,让她每次戴的时候,都能摸到母亲的心意。”
她顿了顿,看着桌上的书,又说:“我读《迷人的材料》时,里面说金属有延展性,能被敲打、被重塑,可我觉得金属还有记性,它会记得谁戴过它,记得被摩挲过多少次,记得那些藏在划痕里的眼泪和笑。我们修复它,不是要把它变成新的,是要让它带着那些记忆,继续陪着人走下去。就像我们自己,也带着过去的日子,慢慢往前走,那些难的、苦的,不是疤,是让我们更结实的痕。”
说完这话,她忽然觉得心里松了点,抬头时正好对上斜对面一个男人的目光。那人穿着件浅灰色的衬衫,袖口挽到小臂,戴着副细框眼镜,手里拿着本《金属的记忆》,眼神里没有评判,只有认真的专注。何静愣了一下,赶紧低下头,指尖无意识地摸着胸针的叶脉,忽然觉得今天来对了——哪怕没遇到对的人,能有人认真听她说话,能有人懂她手里的金属,就够了。
读书会散场时,天已经黑了。何静收拾东西准备走,却被那个戴眼镜的男人叫住了:“你好,我叫刘知非。刚才你说的银簪,我觉得很有意思。”他手里还拿着那本书,书页夹着片书签,“你对金属的理解,跟我做的研究有点像,又不太一样。”
何静停下脚步,心里有点慌,又有点莫名的期待:“我叫何静。你是……研究金属的?”
“算是吧,材料科学,主要做合金相变。”刘知非笑了笑,语气很温和,“你说金属有记性,我们研究里叫‘形状记忆合金’,比如镍钛合金,加热到一定温度,就能回到原来的形状。你刚才说的,其实就是金属的‘记忆’,只不过你是用手摸出来的,我们是用数据算出来的。”
那天晚上,他们在书店门口站着聊了半个多小时。何静第一次跟人说自己考研考公的十几年,说33岁才找到打金这门手艺的踏实;刘知非也说了他的研究,说实验室里那些冷冰冰的合金锭,其实也藏着“想回到某种状态”的规律。路灯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老建筑的飞檐在夜色里勾着温柔的轮廓,何静忽然觉得,或许她等的不是一个人,是一个能跟她一起,读懂金属里藏着的诗的人。
回到家时,父亲何一铭已经睡了,母亲还在客厅等她,桌上留着温在锅里的粥。“去读书会了?怎么样?”朱雀一边给她盛粥一边问,眼神里藏着期待。
何静喝了口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