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不一样的“三国”(2 / 4)
在汉朝鼎盛时,天下能量处于这个最低、最稳定的状态,秩序井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内部熵增,宦官、外戚、地方豪强……这些微观的‘扰动’不断加剧,使得这个基态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我明白,就像系统内能升高,趋于混沌。”诺亚点头。
“对。然后,‘观测者’出现了——就是那些有能力、有野心的英雄们。他们的‘观测’,他们的意志和行为,加剧了场的扰动。黄巾起义,像一次巨大的能量爆发,彻底打破了‘假真空’,使得整个‘天下场’迅速‘相变’,跌向了一个无比混乱、高能量的‘激发态’。”她在那个代表基态的点周围,画上了无数混乱的、交织的线条,形成一个巨大的混沌区域。
“现在,场处于高度退相干的状态。”诺亚若有所思,“无数种可能性并存,每一个军阀,都是一个潜在的‘状态矢量’。”
“是的。”守白赞许地看了他一眼,“在这个混沌的激发态中,最初最强大的几个‘本征态’开始显现。董卓,代表着纯粹的暴力与毁灭,是一种极其不稳定、高能耗的状态,所以他迅速坍缩了。袁绍、袁术,代表旧有的门阀秩序,他们的‘波函数’看似广阔,实则内部结构松散,抗干扰能力差,最终也在与更强健状态的叠加竞争中退相干,坍缩成了确定的‘失败’历史。”
诺亚被这个比喻深深吸引:“那么,曹操、刘备、孙权,就是最终在无数次‘测量’(战争与外交)后,幸存下来的三个最稳定的‘本征态’?”
“可以这么理解。”守白用炭笔在混沌的背景上,勾勒出三个相对稳定、彼此抗衡的区域,分别标上魏、蜀、吴。“但他们稳定的方式,或者说他们的‘哈密顿量’(系统总能量算符)的核心,是不同的。这背后,就是驱动他们行为的‘道’,或者按你的话说,‘内在逻辑’。”
她先指向代表“魏”的区域。
“曹操,他的核心是‘法’与‘术’,是‘现实原则’的极致。他信奉的是冰冷的历史决定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剥离了道德评判,是一种极端理性、甚至冷酷的生存哲学。他像一位高明的实验物理学家,深刻理解这个混乱‘天下场’的规则——弱肉强食,成王败寇。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巧妙地利用了‘汉室’这个符号残余的势能,为自己的集团赋能。他的用人原则‘唯才是举’,打破了道德门槛,就像在粒子对撞中,只关注能量和轨迹,不关心粒子的‘品德’。他追求的是效率,是控制,是尽快将这个混乱的场重新坍缩到一个新的、由他定义的‘基态’——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秩序。他的‘道’,是阴冷的寒铁,是席卷一切的朔风,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实践者。”
诺亚陷入沉思:“所以,曹操的‘观测’,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的不确定性,通过强力的外部干预(战争与权术),迫使波函数坍缩。这很像一种……宏观的量子退相干工程。”
“非常精辟。”守白眼中闪过欣赏的光芒,她的诺亚总是能迅速找到连接点。她接着将手指移到“蜀”的区域。
“而刘备,恰恰相反。他的核心是‘仁’与‘义’,是‘理想原则’的旗帜。在一个礼崩乐坏、信用破产的时代,他试图重新构建一种基于道德和情感的‘纠缠态’。他本身能量微弱,像一只在风暴中飘摇的粒子。但他的‘自旋’,他的‘相位’,具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关羽、张飞与他‘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这是一种超越主从的强关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更是一次经典的‘量子纠缠’建立过程——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这个漂泊的粒子指明了最概然的路径,赋予了它势能和方向。蜀汉集团,建立在‘兴复汉室’这个宏大叙事和个人忠诚的纽带之上。它的稳定,不依赖于初始能量的大小,而依赖于内部这种强烈的‘量子纠缠’带来的内聚力。刘备的‘道’,是温暖的火焰,是试图在虚无中建立意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