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寻找“天劫”灵感(2 / 3)
E --> E1
E --> E2
E --> E3
```
第一阶段:原料配制 — 万变始于其宗
“这和我们的材料准备何其相似!”陆研新指着图表的第一阶段感叹道。
景德镇陶瓷的骨骼与肌肉来自于两种核心原料:
瓷石 - 富含石英和绢云母,提供瓷器坚硬的骨架;
高岭土- 以景德镇高岭村得名,赋予瓷器良好的可塑性和稳定性。
“看看他们的原料处理工艺。”陆研新继续分析,眼中闪着发现新大陆般的光芒,“开采、粉碎、淘洗、陈腐...每一步都蕴含着材料科学的智慧。”
特别是“陈腐”这一环节——将制备好的泥料放置在阴湿处贮存,使其水分均匀分布——这让陆研新陷入了沉思。
“我们在材料预处理时,是否也忽略了某种‘陈腐’过程?让材料内部的能量场达到更稳定的状态?”他在实验笔记上飞速记录着。
元宝安静地趴在旁边,听着陆研新的分析,心中暗暗赞叹。这位科学家的思维果然敏锐,能够从古老的工艺中捕捉到现代科研的启示。
第二阶段:塑形修坯 — 完美源于精琢
当研究到成型工艺时,陆研新对“利坯”这一工序产生了浓厚兴趣。
“拉坯成型后的粗坯,要经过利坯师的精雕细琢。”他反复观看着一段老匠人利坯的视频,“用特制的铁刀在旋转的坯体上旋削,确保厚度均匀、形态精准...”
“均匀!”陆研新突然拍案而起,“我们的能量场分布是否也存在不均匀的问题?就像厚度不均的坯体,在高温下必然变形一样!”
元宝被这突如其来的灵感吓了一跳,随即会意地摇起尾巴。他知道,陆研新又向真相迈进了一步。
第三阶段:装饰施釉 — 点睛之笔
景德镇陶瓷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丰富多彩的装饰和晶莹剔透的釉面。陆研新特别关注了其中的“釉下彩”工艺。
“在素坯上绘画,然后施釉,一次烧成...”他沉吟道,“彩料被包裹在釉层之下,既保持了色彩的鲜艳,又使其永不褪色。”
这种“保护性封装”的思路让他联想到了“灵石”的能量封装问题。也许,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强的能量,而是更巧妙的能量封装方式?
第四阶段:入窑烧成 — 凤凰涅盘
然而,最让陆研新和元宝着迷的,还是那神秘的烧成过程。景德镇陶瓷通常采用“二次烧成法”,这与他们的“天劫”模拟设想有着惊人的相似。
素烧 - 约700-800c,使坯体硬化,获得初步强度;
釉烧- 约1300c,使釉料玻化,完成最后的蜕变。
“阶段性能量施加...”陆研新若有所思,“我们是否也应该考虑分阶段模拟‘天劫’,而不是一次性施加全部能量?”
但最让他心驰神往的,是烧成过程中对“窑内气氛”的精确控制——氧化焰与还原焰的转换,直接决定了釉色的成败。
“就像‘天劫’中的能量性质变化,”陆研新激动地对元宝说,“不仅仅是量的积累,更有质的转换!”
而传说中的“窑变”——那种在复杂高温化学反应中产生的意外之美,更是让他看到了“灵石”形成的可能性:在极端的能量环境下,材料内部发生的不可预知的奇妙变化。
---
夜深了,实验室里只剩下仪器的低鸣。陆研新和元宝却毫无睡意,他们的思绪已经飞向了那座千年瓷都。
“元宝,你看,”陆研新指着全息投影上景德镇陶瓷的工艺流程图,“从不起眼的泥土,到温润如玉的瓷器,这何尝不是一种‘天劫’后的重生?”
元宝深以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