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便民楼二(3 / 4)

加入书签

好。”

他没说出口的是,他早已让人跟应天府尹打过招呼,“多派些人手在便民楼附近巡逻,尤其要防着地痞恶霸滋事”

——他虽年轻,却也知道,想做些实事,总得防着暗处的龌龊。

夜色渐深,便民楼的灯火依旧亮着,像一颗落在人间的星辰,照亮了百姓期待的眼神,也照得那些藏在阴影里的戾气,不敢轻易抬头。

刀疤刘和他的弟兄们早已走远,背影在巷子里缩成一团,终究是没敢再回头。

这日,便民楼刚开门,就进来一个穿着粗布短褂、头戴旧毡帽的老汉,背上还背着个褪色的布包袱,看着像是来城里赶集的乡下老者。

没人留意到,这老汉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几分锐利,正是乔装打扮的朱元璋。

他踱步在一楼的杂货区,听见两个妇人凑在一起议论:“这里的盐比街口铺子里的细,价钱还便宜两文,往后不用绕远路了。”

另一个接话:“可不是,上次我买的针线,针脚匀实,线也不容易断,掌柜的还帮着挑拣,比先前在市集上被人糊弄强多了。”

朱元璋点点头,又转到二楼的布匹区。

一个掌柜正耐心给个老婆婆量布,边量边说:“您老要做件过冬的棉袄,这蓝花布厚实,颜色也耐脏,我再给您多留半尺,够您做个护膝的。”

老婆婆笑得合不拢嘴:“小伙子会做生意,下回还来。”

他背着包袱走到角落的茶水处,假装歇脚,听见旁边两个挑夫在聊:“听说这楼里的东西都是经过挑拣的,有次我买的瓦罐裂了个缝,人家二话不说就换了个新的,还赔了两文钱让我买水喝。”

另一个叹道:“要是全城的铺子都这样,咱干活也能省不少心。”

朱元璋端起粗瓷茶碗抿了一口,茶味虽淡,心里却亮堂起来。

他原是担心这便民楼徒有虚名,如今看来,不仅货物实在,待人也透着股真诚,倒真没辜负“便民”

二字。

正想再转转,却见一个小伙计跑过来,手里拿着块糕点,递给旁边哭闹的孩子:“小娃别哭,这个给你吃,你娘买完布就来啦。”

孩子立刻止了哭,朱元璋看着这一幕,悄悄把包袱往肩上紧了紧,转身往三楼的农具区走去——他还想看看,这里的农具是不是真能帮着农户省些力气。

朱元璋刚踏上三楼,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

不同于一楼的日用杂货、二楼的布匹服饰,三楼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农具,镰刀、锄头、犁耙整齐排列,连墙角都靠着几架造型新颖的水车模型。

一个穿粗布褂子的老农正围着一架改良过的锄头打转,手指在锄头刃上轻轻划过,又试着握住木柄掂量:“这锄头看着比咱家那把轻不少,刃口还带点弧度,挖地的时候是不是能省点劲?”

旁边的伙计笑着解释:“大爷您真有眼光!

这锄头柄是楠木做的,比普通杂木轻三成,刃口特意弯了个小弧度,往地里下的时候能顺着劲儿入土,挖起来又快又省力。

前儿个张村的李大叔买了一把,说一天下来腰不酸了,您要不要试试?”

老农半信半疑地拿起锄头,在旁边的空地上模拟挖地的动作,脸上渐渐露出惊讶:“嘿,还真是!

这弧度刚好顺着胳膊的劲儿,确实轻快!”

朱元璋站在一旁看着,眉头微微舒展。

他出身农家,一辈子跟农具打交道,深知一把趁手的农具对农户有多重要。

这改良锄头看着不起眼,可这细节里的心思,比单纯加重刃口实在多了——农户们拼的是力气,能省一分力,就多一分干活的劲头。

再往里走,他看到一个年轻后生正对着一台小型脱粒机模型研究。

伙计介绍说,这机器比传统的木枷脱粒效率高十倍,而且个头小,一户农家就能置办,适合小面积种植的农户。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