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宝钞之争二(2 / 4)

加入书签

皇爷爷您看,这上面写着呢,‘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您瞧,秦朝就知道用黄金和铜钱当货币,黄金贵重,铜钱实在,从来没听说靠印纸片子当钱的。”

说着,他又翻开《汉书·食货志》,手指点着其中一页:“还有这个,汉武帝的时候,也用过白鹿皮币,可那玩意儿太贵重,只能王侯之间用,百姓日常还是靠五铢钱。

为啥?因为五铢钱分量足,成色稳,铸得少了不够用,铸得多了就贬值,所以朝廷死死盯着铸钱的铜料,不敢乱来。

这就跟咱们种庄稼似的,得按着地力来,多了就收不上好粮食。”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书页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他认得,只是平日里批阅奏折忙得脚不沾地,少有功夫静下心来看这些。

此刻听朱允熥一句句解释,再联想到自己登基以来宝钞的流通状况,眉头渐渐拧了起来。

朱允熥见他神色微动,赶紧又捧过《宋史·食货志》,翻到自己夹了纸条的地方:“皇爷爷您再看宋朝的交子,一开始多好啊,‘富民十六户连保,印造交子’,百姓拿着交子能换铜钱,就跟咱们现在拿宝钞想换东西一样。

可后来朝廷把交子收了去,‘不蓄本钱而增造无艺’,就是说库里没有那么多铜钱顶着,还一个劲儿地印,结果呢?‘交子一贯,仅直钱百文’,最后百姓见了交子就躲,跟见了废纸似的。”

他抬起头,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朱元璋:“孙儿不是说宝钞不好,是说印多了就坏了规矩。

就像皇爷爷您定的法度,要是朝令夕改,百姓就不信了;这钱要是印得没个准数,百姓手里的宝钞越来越不值钱,慢慢也就不信了呀。”

朱元璋沉默地看着书页上的记载,又看了看案上的新铸银币,指尖在“不蓄本钱而增造无艺”

那几个字上反复摩挲。

他想起前几日陕西布政使的奏折里提过,当地百姓用宝钞交易时,总要先问一句“能折多少铜钱”

,当时只当是地方官办事不力,此刻想来,怕是症结早就在这“增造无艺”

上了。

朱允熥见他半天不说话,心里有些慌,小声补充道:“孙儿想着,要是咱们的宝钞也像宋朝交子刚开始那样,库里存多少金银铜钱,就印多少宝钞,百姓拿着宝钞随时能换金银,他们自然就信了。

就像这新铸的银币,沉甸甸的,谁见了都知道值当,因为它本身就值钱啊。”

朱元璋听了朱允熥的话,指尖在案几上轻轻敲着,目光沉沉地看着他:“照你这么说,这宝钞是留不得?可你方才也说了,印宝钞成本低,朝廷用着方便。

真要改,你有法子解决这些麻烦?”

朱允熥脸上的喜色淡了下去,他低下头,手指抠着书页的边角,声音闷闷的:“孙儿……孙儿还没想出万全的法子。”

“哦?”

朱元璋挑眉,“你不是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怎么到了法子上,就没主意了?”

“皇爷爷,这事儿难就难在这儿。”

朱允熥抬起头,眼里没了先前的雀跃,多了几分凝重,“宝钞是纸做的,印一张才费多少本钱?可换来的却是实打实的粮食、布匹、兵器。

朝廷印它,是图个方便,图个一本万利。

可正因为它成本低,才麻烦——”

他顿了顿,掰着手指头数:“第一,朝廷要是少印了,看着是稳住了价值,可民间的小作坊呢?他们偷偷仿着宝钞的样子印,用粗纸滥墨,印出来的假钞看着跟真的差不多,拿到市面上混着用。

百姓分不清真假,收了假钞就等于白丢了钱,久而久之,真钞也没人敢信了。”

“第二,”

朱允熥的声音压得更低,“北元蒙古余部,还有沿海的倭寇,他们要是也仿着印咱们的宝钞呢?拿着假钞来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