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宝钞之辨(3 / 4)

加入书签

当钱用。

百姓拿粮食、布匹换贝币,再用贝币换别的东西,心里踏实,因为知道那贝壳值钱,换多少东西都有数。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各国开始铸铜钱,秦国的方孔圆钱最规整,分量足,成色好,所以后来能通行天下。

为啥?因为百姓信它,知道一枚钱能当一枚钱用,不会今天能换个陶罐,明天就只能换个陶片。”

他见朱元璋神色稍缓,又往前凑了半步:“到了汉朝,汉武帝铸五铢钱,定下规矩,谁也不许私铸,铸钱的铜料由朝廷管着,钱的分量、成色一丝不差。

那时候的五铢钱,流通了七百多年,哪怕改朝换代,百姓还认它。

为啥?因为朝廷守规矩,不随便多铸,也不把钱铸得轻飘飘的。

就像地里的庄稼,今年种多少,明年收多少,有个定数,百姓才敢放心攒钱。”

朱元璋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着,朱允熥看在眼里,继续说道:“后来到了唐朝,开元通宝通行天下,那钱铸得精美,背面的星月纹都有讲究,可最要紧的还是朝廷管得严。

那时候也有过滥铸铜钱的事,地方官偷偷用劣质铜铸钱,钱又薄又小,百姓拿着都嫌磕手,结果呢?那些滥铸的钱没人要,最后还得朝廷花力气回收,重铸好钱。

唐太宗说过,‘民为邦本’,这钱就是百姓手里的根本,若是根本摇摇晃晃,邦国怎么稳当?”

说到这儿,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却更恳切:“到了宋朝,商业最达,除了铜钱,还出了交子——那是最早的纸币,跟咱们现在的宝钞有点像。

可那交子一开始不是朝廷印的,是四川的富商们合着办的。

商人来往做生意,带铜钱太沉,就把铜钱存在交子铺,拿一张纸做的交子当凭证,到了地方再凭着交子换铜钱。

那时候的交子管用,因为铺子里真有那么多铜钱等着兑换,百姓信它,就像信自己的钱袋一样。”

“可后来呢?”

朱允熥的声音里带了点惋惜,“朝廷把交子收了过去,一开始也还好,按着库里的铜钱多少来印交子,印一张交子,库里就有一贯铜钱等着。

可到了后来,打仗要用钱,赈灾要用钱,朝廷手里紧了,就忘了当初的规矩,开始多印交子,库里的铜钱没多,交子却印得越来越多。

结果呢?一张交子,本来能换一贯铜钱,后来只能换几百文,再后来,百姓见了交子就躲,说那是‘虚钱’,宁愿扛着沉甸甸的铜钱赶路,也不愿用那轻飘飘的纸。”

他抬眼看向朱元璋,眼神清亮:“皇爷爷,您看,从殷商到宋朝,这么多年,货币换了多少种,可道理从来没变过。

不管是贝壳、铜钱,还是交子,能让百姓认的,从来不是它叫什么名字,也不是上面印着谁的字,而是它‘值’多少。

手里的钱能实实在在换东西,能攒着养老,能给孩子娶媳妇,百姓才会信它,才会用它。

就像宋朝的交子,一开始为啥管用?因为它背后有真金白银顶着,就像人站在地上,脚下有根。

后来为啥不管用了?因为脚下的根被刨了,纸片子飘在半空,看着花哨,一碰就破。”

“咱们的宝钞,一开始印的时候,朝廷也有规矩,库里存着金银铜钱,按着库里的东西多少来印宝钞,那时候百姓也认。

可这几年,库里的东西没见多,宝钞却印得翻了好几番,就像把一碗饭分成十碗,每一碗都稀得能照见人影。

百姓不傻,手里的宝钞越来越不值钱,今天能换个馒头,明天就只能换半个,谁还敢把宝钞当宝贝?他们宁愿藏着金银铜钱,哪怕沉点、慢点,心里踏实。”

朱允熥说完,垂下头,双手紧紧攥着衣角,等着朱元璋话。

殿里静悄悄的,只有窗外的风偶尔吹得窗棂“吱呀”

一声响。

“你……”

朱元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