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规化办报纸(1 / 2)
“邸报……”
他低声念着页眉的批注,目光顺着字迹往下滑。
开篇记的是宋太祖乾德年间,进奏院如何将中枢政令誊抄分,那时还叫“进奏院状”
,只有寥寥数行,不过是“某州刺史调任”
“江南漕粮起运”
之类的琐事。
他往后翻了几页,到了仁宗朝,内容渐渐多了起来。
有“开封府捕盗十数人”
的治安消息,有“礼部试进士三百名”
的科举喜报,甚至还有一段关于“占城稻引种江南”
的农讯,后面跟着几句官员的奏议,说“此法可推广,望各地效仿”
。
“倒是有些意思。”
朱元璋嘴角挑了挑,手指点在那段农讯上。
他想起自己年少时,村里人种地全靠老把式,别说新稻种,连节气都记不全,若是那时有这东西,或许能少饿几顿肚子。
再往后翻,纸页渐渐有些残破,到了南宋部分,字迹里多了几分仓促。
有“金军南下”
的边报,字里行间透着慌张;有“岳飞部收复襄阳”
的捷讯,墨迹都比别处重些,像是抄录的人也带着激动;还有几处被墨团盖住的地方,王景宏在一旁低声道:“陛下,这是前宋末年,忌讳太多,有些字句便涂改了。”
朱元璋没说话,盯着那处墨团看了半晌,忽然冷笑一声:“有话不敢说,有事不敢记,这报办得再热闹,又有什么用?”
他想起刚才允熥说要“登民间趣事”
,倒比这藏着掖着的强些。
老朱合上书卷,指尖在封面上敲了敲。
前宋的邸报,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朝堂的动静,也照出了缩手缩脚的毛病。
允熥那孩子想办的报纸,要印机器图纸,要登商路消息,还要画图画给不认字的人看——这想法野是野了点,却透着股子实在,不像这旧纸堆里的文字,总隔着层纱。
“王景宏。”
“奴才在。”
王景宏赶紧上前。
“让翰林院把这辑稿里关于邸报的章程、弊病都摘出来,明儿给咱送来。”
朱元璋把书卷往龙案上一推,“再去东宫说一声,让允熥那小子把他的报纸章程写细些,别光画葫造瓢,得说说谁来写、谁来审、印好了往哪送——这些要是想不明白,这报就别办了。”
“奴才遵旨。”
王景宏应着,心里却暗笑——小殿下怕是又得趴在桌上写一整夜了。
朱元璋望着窗外渐渐沉下去的日头,脑子里还想着那辑稿里的字句。
前宋的官报死了,可允熥想办的“大明见闻报”
,或许能活出个新模样。
他忽然觉得,这小崽子的主意,比那些酸儒的奏章实在多了——治国哪能光靠笔墨文章?得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才是真格的。
东宫的烛火亮到后半夜,烛芯结了老大一个灯花,“啪”
地爆开时,朱允熥正趴在铺着宣纸的长案上,鼻尖几乎蹭到纸面,手里的狼毫笔在纸上飞快地游走,墨汁溅得他鼻尖上都是,活像只偷舔墨盘的小猫。
“小殿下,喝口茶水吧,都写三个时辰了。”
贴身小太监捧着茶盏,小心翼翼地凑过来,瞅着案上那张快写满的纸,上面的字歪歪扭扭,却密密麻麻挤满了格子,有“刊头要画龙纹”
“每版分四栏”
,还有“广告!
对,就是让商家花钱登消息”
,看得人眼花缭乱。
朱允熥头也没抬,含混地应了声,笔锋一转,又添上“每月三期,逢初五、十五、廿五行”
,写完猛地一拍案:“对!
就得有准头,让百姓到日子就惦记!”
他忽然想起后世报亭前排队的景象,笔尖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