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书法协会(2 / 2)
意:“本次评审团由协会会长李建峰先生、副会长周志远先生担任。李会长的隶书被誉为‘江南第一隶’,周副会长的瘦金体曾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人群中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胡瑞峰踮脚望去,只见一位鬓角花白的老者正用狼毫笔轻轻扫过砚台,他指间的墨锭泛着幽光,一看就是徽墨中的珍品。“那是李建峰?我在《书法报》上见过他的照片!”胡瑞峰的声音带着激动,拽着盛嘉骏的袖子说:“嘉骏,咱爷俩都报上名,让他们见识见识我的笔力!”
盛嘉骏看着胡瑞峰眼里的光,想起早上在书房获得的书画大师技能,那些关于执笔、运腕、用墨的知识突然在脑海中翻涌。他刚要点头,却被工作人员拦住:“这位先生,您也想参加?请先登记姓名,然后去那边候场。”
报名册上已经写了三十多个名字,胡瑞峰在“参赛选手”一栏写下自己的名字,笔尖在宣纸上顿出的墨点透着劲道。盛嘉骏提笔时,手腕自然悬起,指节的弧度带着专业的韵律,工作人员忍不住多瞟了两眼:“先生看着面生,以前在哪家协会待过?”
“只是业余爱好。”盛嘉骏淡淡一笑,墨汁在纸上晕开的瞬间,他忽然想起技能融合时涌入脑海的那句“笔正则心正”。
初审环节比想象中严格。有位穿西装的中年男人写的行书被周志远当场指出:“你这‘之’字的捺画太飘,像是金城拉面里没抻开的面剂子,缺了筋骨。”引来周围一阵善意的哄笑。轮到胡瑞峰时,他选了欧阳询的《九成宫》,笔尖在纸上行走如刀刻,横画收笔时的顿挫带着黄河礁石的坚硬。李建峰眯着眼看了半晌,在评审表上写下“笔力遒劲,有金石气”。
盛嘉骏的初审作品是幅小楷,写的是《心经》。他用的是最细的狼毫,笔尖在米字格中游走如绣针,每个字的间距不差毫厘,墨色浓淡如同晨雾中的远山。周志远刚看了两行就猛地站起身,手里的镇纸“当啷”一声掉在地上:“这小楷……有文徵明的风骨,却比他多了几分灵动!”
人群突然安静下来,连风吹动帐幔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张冬梅拽着胡靖瑶的胳膊,小声问:“嘉骏啥时候练的这手字?以前咋没说过?”胡靖瑶摇摇头,眼里却闪着骄傲的光。
下午两点,正式比赛开始。第一轮临摹,选手们按号码依次走向案台。胡瑞峰抽到的是《兰亭序》,他深吸一口气,将砚台里的墨汁研得如同镜面,提笔时忽然想起年轻时在金城黄河边看船工拉纤,腕力随纤绳的起伏暗合节奏。他写的“永和九年”四字,起笔如纤绳入水,行笔似逆流而上,收笔若船靠码头,带着西北汉子特有的厚重。
周围响起一阵赞叹,李建峰捋着胡须点头:“这字有生活气,难得。”
盛嘉骏抽到的也是《兰亭序》,但他选的是最难的行书变体。当狼毫笔触碰到洒金宣纸的瞬间,他的眼神突然变得悠远,仿佛置身于永和九年的会稽山阴。“群贤毕至”的“群”字,右边的“羊”旁如羊群下山;“少长咸集”的“集”字,下面的“木”部似老树盘根。最绝的是二十一个“之”字,或如游鱼戏水,或如飞鸟掠空,竟无一字雷同,墨色的浓淡变化如同山阴溪涧的流水。
周志远看得忘了翻评审表,眼镜滑到鼻尖都没察觉。他从事书法评审四十余年,见过的《兰亭序》临摹作品不下千幅,却从未见过如此神形兼备的,这哪里是临摹,分明是与王羲之的隔空对话。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