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云溪送别情切切,车马缓缓向京城(1 / 2)
三月的晨光刚漫过云溪的麦田,沈修家的院门外就聚满了人。+k\k^x′s?w~.-o/r?g\露水还沾在大家的衣角和鞋尖上,像是清晨赶早来时,从田埂的草叶上蹭来的——王婶提着个竹篮,蓝布帕子把篮子盖得严严实实,里面是刚蒸好的白面馒头,热气透过布缝,在帕子上晕出一圈浅浅的湿痕;李伯扛着半袋新磨的麦粉,布袋口用麻绳仔细扎着,还沾着几粒细碎的麦麸,是昨晚磨粉时没来得及拍干净的;张郎中手里攥着个油纸包,里面是晒干的薄荷,叶片还是青绿色的,风一吹,就飘来一阵清冽的香气。
沈清沅(苏野)刚走出院门,就被巷口卖糖人的老汉拦住了。老汉手里举着个刚捏好的糖人,是麦浪的形状,金黄的糖丝绕成起伏的波浪,顶端还捏了个小小的麦穗,阳光照在上面,亮得晃眼。“沅沅姑娘,拿着,路上吃。”老汉把糖人塞进她手里,语气有些哽咽,“等你回来,我再给你捏个更大的,捏成咱们云溪的麦田模样。”
沈清沅攥着糖人,指尖被糖的温度烫得轻轻发麻,眼眶一下子就红了。¢优+品¢小.说_网! ?免·费\阅+读′她想谢谢老汉,可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只能用力点头,把糖人紧紧抱在怀里——这糖人她舍不得吃,想留着,等想云溪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
林砚站在院门口,正帮着沈修把行李搬上马车。行李不多,却塞得满满当当:有百姓们送的布鞋,针脚密密麻麻,是妇人们连夜纳的;有新缝的布衫,布料是大家凑钱买的,颜色素净,却格外柔软;还有一小罐薄荷糖,是互助坊的妇人们一起熬的,装在个青瓷罐里,盖子上还贴了张红纸,写着“平安”两个字。
“沈夫人,这罐糖您带着,路上嘴馋了就吃一颗,也能想起咱们互助坊的人。”王婶走过来,把青瓷罐递到林砚手里,又拉着她的手,轻轻拍了拍,“到了京城,要是受了委屈,别憋着,赶紧让人捎信回来,咱们云溪百姓虽然没什么本事,可也能给您撑腰。”
林砚接过青瓷罐,指尖触到罐身的温热,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又酸又暖。她擦了擦眼角的湿痕,笑着说:“王婶,您放心,我们不会受委屈的。\w!z~s+b,o.o*k*.^c¢o_m/等我们从京城回来,还跟您一起熬薄荷糖,一起教大家绣新的花样。”
李伯扛着麦粉走过来,把袋子放进马车的角落,又仔细垫了块布,怕麦粉撒出来:“沈大人,这麦粉是新磨的,您和沈夫人、沅沅姑娘在京城也能蒸馒头吃,跟在云溪一样。要是不够,就捎信回来,我让小子给您送过去。”沈修拍了拍李伯的肩膀,语气郑重:“李伯,云溪就拜托您和张郎中了。互助坊的事,冬麦的事,辛苦你们多照看。”
“您放心!”李伯用力点头,眼眶也红了,“咱们一定把互助坊看好,把麦田护好,等您回来,保证让您看到一片更好的麦子!”
张郎中打开油纸包,把薄荷递给沈清沅:“沅沅姑娘,这薄荷您带着,京城夏天热,泡水喝能清热解暑。要是想云溪了,闻闻这薄荷味,就像回到咱们云溪的麦田了。”沈清沅接过薄荷,放在鼻尖闻了闻,熟悉的清香味让她想起了在麦田里治蚜虫的日子,想起了和大家一起煮薄荷水的时光,眼泪又忍不住掉了下来。
“我会想你们的,”沈清沅吸了吸鼻子,声音带着哭腔,“我一定会早点回来的,回来教大家做麦饼,做面条,让大家天天都能吃白面。”
“好,好,我们等着!”百姓们纷纷点头,有的偷偷擦眼泪,有的强忍着不舍,笑着挥手。
沈修看了看天色,知道该启程了。他扶着林砚上了马车,又把沈清沅抱上车,自己则坐在车辕上,对百姓们拱了拱手:“多谢大家这些日子的照顾,我们走了,大家回去吧,别误了田里的活。”
马车缓缓启动,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咕噜咕噜”的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