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疑云初现:的直觉与试探(2 / 3)
带着恰到好处的、谦逊又自信的笑容。
“李总好。” “徐浩来了,坐。”李静从文件上抬起头,露出职业化的微笑,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喝点什么?茶还是咖啡?” “不用麻烦李总,我刚喝过水。”徐浩欠身坐下,姿态端正。
谈话开始了。李静按照标准流程,先肯定了徐浩入职以来的表现,特别是他在黑客马拉松和近期跨部门协同项目中的“积极投入”,然后询问他对工作内容、团队氛围、公司文化的适应情况。
徐浩的回答堪称范本:感谢公司平台和领导培养(提到了秦风),称赞团队协作高效,表达对星火技术理念的无比认同,并阐述了自己希望在业务拓展领域深耕、为公司生态合作贡献力量的职业规划。逻辑清晰,态度诚恳,情绪饱满。
李静认真听着,不时点头记录,气氛融洽和谐。
大约谈了十五分钟常规内容后,李静话锋看似随意地一转,目光依旧落在笔记本上,仿佛只是顺带一提:“对了,看你简历上有段海外交流经历,在伯克利和硅谷。那段经历感觉怎么样?对你现在的工作有什么启发吗?”
这个问题合情合理,属于人才盘点和职业发展交流的常见范畴。
徐浩的笑容似乎有那么一瞬间的极其细微的凝固,快到几乎无法捕捉,随即恢复自然,甚至更加生动:“哦,那段经历确实让我受益匪浅!主要是开阔了眼界,感受到了最前沿的创新氛围和那种‘一切皆有可能’的硅谷精神。也见识了很多酷炫的技术deo,虽然当时只是参访,但那种对技术改变世界的信念感,和咱们星火现在的氛围很像!”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回对公司的赞美。
“具体是哪个项目还记得吗?我有个表弟也对这类短期项目感兴趣,让我帮忙打听打听。”李静抬起头,微笑着看向他,眼神平和,像是在聊家常。
徐浩几乎没有任何停顿,流畅地回答:“是一个叫‘global novation leadership irsira’(全球创新领导力沉浸项目),主要是由商学院组织的,课程和参访结合。伯克利那边这类短期项目挺多的,每年内容可能都有微调,李总您可以让您表弟多关注官网信息。” 他说的项目名称比简历上详细了一点,听起来也更正式了些。
“哦,这样啊。挺好的。”李静点点头,在笔记本上随手记了点什么(其实只是无意义的划线),“那时候在那边,生活还习惯吗?有没有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或者印象深刻的人?”
她问得越来越像闲聊,降低对方的警惕性。
徐浩也显得放松下来,笑着分享了两件硅谷的趣闻轶事,比如在某个咖啡馆偶遇某个创业大佬,以及在参访某家公司时看到的奇葩产品设计,讲述得绘声绘色,细节丰富,听起来非常真实。
整个过程中,他的表现几乎无懈可击。回答流畅,情绪稳定,细节补充合理。
然而,李静那经过千锤百炼的观察力,还是捕捉到了一些极其微妙的信号:在她突然追问项目细节时,徐浩放在膝盖上的右手手指,几不可察地蜷缩了一下;在他讲述那些“趣闻”时,语速比之前稍快了一丝,仿佛预先排练过;最重要的是,他的眼神虽然一直很专注,但在回答关于海外经历的具体问题时,瞳孔的焦距有那么一刹那的轻微游移,不像回忆,更像是在快速提取和组织信息。
这些信号太微弱了,根本无法作为任何证据,甚至可能只是她的主观错觉。但足以让李静心头的疑云不仅没有消散,反而加重了一分。一个真正沉浸其中、回忆美好经历的人,反应应该更…自然和回味,而不是如此精准和流利。
又聊了几分钟无关痛痒的话题后,李静结束了这次谈话:“好的,徐浩,非常感谢你的分享和建议。你的想法很有价值,公司也会持续关注像你这样优秀年轻人的成长。继续努力。”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