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双线作战:供应链的锤炼与芯片的等待(2 / 2)

加入书签

ut v15的表现。用户反馈和数据记录中,依然有可以优化的空间。他继续微调着滤波参数,尝试更高效的特征提取方法,甚至在【超维记忆库】的边缘,探索着能否加入极简易的上下文预测功能,以进一步降低误识别率。

但更多的时候,他的心思飘向了远方,飘向了那片正在经历光刻、蚀刻、离子注入等复杂工艺的硅晶圆。

“玄武-01”验证芯片的流片,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按照代工厂之前估计的3-4个月周期,现在应该正处于晶圆制造的中期。

这是一种奇特的感受。他设计的电路,正在一个他从未去过的地方,被精密的机器刻写在硅片上。那二十二万巨资,以及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心血,都凝聚在那片小小的、尚未完成的晶圆上。

他偶尔会登录代工厂提供的客户门户网站,查看项目状态。页面上通常只有冷冰冰的几个字:“生产中( fabrication)”,附带一个大概的进度百分比,更新缓慢。

每一次登录,都带着期待和焦虑。他明知不可能这么快有结果,却还是忍不住去看。他担心光罩是否有缺陷,担心工艺波动导致参数漂移,担心那些他在仿真中无法完全模拟的现实因素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这种等待,漫长而煎熬。就像种下了一颗极其昂贵的种子,需要耐心等待数月,才能知道它是否能够发芽,甚至不知道结出的会是什么果实。

他只能通过不断优化算法、思考“玄武”后续完整架构的设计,来排遣这份焦虑。技术的世界是他能够掌控的,而制造的未知,则充满了敬畏。

于是,在这间简陋的厂房里,形成了奇特的景象: 一头是吴坤在现实世界里,为了一分一厘的单价、一天的账期、一颗芯片的准时到达而奔波劳碌,锤炼着公司的供应链筋骨。 另一头是林烨在虚拟的技术世界里,持续优化着算法,并心系远方那片关系着未来命运的硅晶圆。

两人一实一虚,一近一远,共同支撑着“星火”在自主发展的道路上,艰难却坚定地前行着。他们都知道,无论是供应链的稳定,还是芯片的成功,都是“星火”能否活下去、能否长大的关键命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