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精益求精:脑波纠错与1.5的诞生(2 / 2)
甚至可以结合语言模型(简单的词库联想)进行结果修正,或者直接忽略这段低质量信号期间的识别结果。
异常干扰模式:当监测到突发强干扰(如巨大的β/γ波爆发,通常是惊吓导致),算法会立刻暂停识别,并通过指环的震动马达给予用户一个轻微的触觉反馈,提示“信号受到干扰,请保持稳定”。
这一切优化,都必须建立在轻量化的基础上,不能显着增加指环主控芯片的计算负担和功耗。
林烨仿佛在走钢丝,在算法性能和资源消耗之间寻找着最精妙的平衡点。
不知又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和无数次算法调参。
新一代的算法固件终于编译完成。林烨将其命名为——neuroput v15。这一次,他没有着急进行大规模硬件更新,而是先在一台测试手机上更新了app,并升级了一个指环的固件。
测试开始。
周伟再次扮演“干扰者”的角色。这一次,当林烨集中精神输入时,周伟在一旁说话、播放音乐、甚至突然制造响声。
效果立竿见影!
在v10版本下,这些干扰足以让输入变得错乱不堪。而现在,v15版本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大多数情况下,识别结果依然保持准确。偶尔出现干扰时,要么识别出的错误字符会被自动修正(例如将明显的无意义字符修正为可能的相关词),要么指环会轻轻震动一下,屏幕提示“信号不稳定”,结果不予显示。待干扰过去,识别迅速恢复正常。
“太厉害了!烨哥!”周伟看着几乎不受影响的输入流,惊叹道,“这就像……就像给算法装上了眼睛和大脑,它能自己判断什么时候该信,什么时候不该信了!”
林烨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虽然v15还远未达到完美,比如纠错有时会显得过于保守,震动提示的频率还需要优化,但它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脑波纠错——这个听起来就充满未来感的功能,被他成功地、以一种极其精简的方式实现了出来。
新一代的算法,不仅提升了核心的识别率,更极大地增强了在复杂真实环境下的鲁棒性。
这一个小小的升级,所带来的体验提升,将是质的飞跃。它让“神经输入”从一种需要用户小心翼翼配合的“脆弱”技术,向一种真正可靠、实用的工具,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林烨看着屏幕上稳定输出的文字,知道他们手中的武器,又一次变得更强了。而这,正是应对一切挑战的最终底气。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