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工匠之手破僵局晨曦微光见真心(1 / 2)

加入书签

“启明”

项目组内部,气氛在启动会的激昂过后,迅被一个极其现实且棘手的问题笼罩——结构设计。

id(工业设计)团队和结构工程师团队几乎陷入了僵局。

理想很丰满:一个轻便、时尚、佩戴舒适如普通眼镜或稍厚重头戴耳机般的设备,却要集成密密麻麻的、用于高精度脑波采集的传感器阵列、为ar投影提供动力的微型光机、处理海量数据的芯片和电池,还要考虑散热以免用户“烫头”

这简直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而且这道场还得坚固、美观、符合人体工学。

id团队拿着渲染图,强调流线型、无感佩戴、科技美感,认为任何凸起或笨重都会破坏体验。

结构工程师则拿着初步的内部堆叠方案,直摇头:“传感器要保证接触面积和压力,光机需要稳定空间,芯片要散热,电池要容量…这些东西塞进去,重量和体积根本控制不住!

除非用外星材料!”

双方各执一词,会议开了好几次,方案改了一版又一版,不是重量标就是性能妥协,进展缓慢。

消息传到林烨那里,他意识到,这已不是单纯靠讨论能解决的问题,必须要有突破性的思路。

这天晚上,林烨没有回办公室,而是径直来到了公司那个不常被外人知晓的“原型实验室”

这里堆满了各种3d打印机、精密加工工具、以及从市面上搜集来的各类电子设备——从最新的vr头盔到各种智能穿戴设备,甚至还有一些早已停产的古董级电子产品。

这里是星火“工匠”

们的乐园。

林烨换上一身深蓝色的工装,戴上防静电手环,仿佛变了一个人。

他眼神专注,拿起工具,开始亲手拆解几款具有代表性的vr和ar设备。

螺丝刀、撬棒、吸盘在他手中运用自如,动作精准而流畅,这正是他重生带来的“工匠之手”

技能在挥作用。

他不仅仅是在拆,更是在“阅读”

他仔细研究每一款设备内部的结构布局、主板形态、散热片的设计、电池的放置方式、线缆的走线…他用手感受不同材料的质感与强度,用卡尺测量关键部件的尺寸间隙。

“这里的骨架结构可以借鉴,但材料可以换成更轻的碳纤维复合…”

“这个散热风道设计得很巧妙,但效率不够,如果结合记忆里那种‘涡流导风’的思路…”

“传感器为什么一定要集中在前额?是否可以分布式排列,利用头箍的环形结构,分担压力,也提高信号覆盖范围?”

“光机模组太厚了…未来的icro-led或许是出路,但现在…能不能通过光学路径的折叠来节省空间?”

他一边拆解观察,一边结合脑海中“维记忆库”

里那些关于未来设备设计的零散灵感,进行着高的思考和推演。

白板上,不再是复杂的电路或算法,而是画满了各种结构草图、力学分析简图、散热风道示意图。

夜深人静,实验室里只有工具轻微的声响和林烨时而沉思、时而快记录的沙沙声。

他的手上沾满了拆卸带来的些许油污,额头上也因专注而渗出细汗,但他浑然不觉。

这种亲手触碰、亲自解构的过程,让他对“脑环”

的物理形态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

凌晨时分,一个打破常规的构想逐渐在他脑中清晰起来。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下了一个全新的草图:核心不再是传统的“眼镜”

或“头盔”

形态,而是一个轻盈的、非封闭式的环形头箍。

脑波传感器被巧妙地分布式嵌入在头箍内侧与头部接触的多个柔性衬垫中,既保证了接触,又避免了局部压迫。

主要的处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