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十字路口的抉择 自建还是合作(1 / 2)

加入书签

吴坤带着团队在外奔波看厂,带回一个个或可行或需否决的选项,但一个更根本、更战略性的问题,始终萦绕在林烨、陈薇和核心管理层的心头:星火科技的生产之路,究竟该走向何方?是咬牙投入巨资自建工厂,彻底掌控命运?还是与成熟的代工巨头合作,借船出海,快满足爆需求?

这个问题,像一道分水岭,摆在星火科技面前,选择任何一条路,都将深刻影响公司未来的展轨迹、财务结构和风险。

一场由林烨主持,陈薇、吴坤(刚从外面赶回)、周伟、财务总监、以及特意邀请的两位外部供应链顾问参加的高层战略会议,在气氛凝重的会议室里召开。

吴坤先旗帜鲜明地亮明观点:“我支持自建!

必须自建!”

他嗓门依旧沙哑,但态度异常坚决,“咱们的技术有多敏感,坤哥我心里清楚!

‘玄武’芯片的设计、‘星曦’的算法和硬件集成,这都是咱们的核心机密!

交给别人代工,就算签再严格的保密协议,能百分之百放心吗?质量控制咱们自己说了算吗?交付周期能完全可控吗?到时候人家稍微卡一下产能,或者工艺上出点幺蛾子,咱们就得抓瞎!

看看之前巨象断供传感器的事儿!

命脉必须抓在自己手里!”

他带来的生产经理老王也补充道:“而且,很多特殊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流程,是为了咱们产品特性定制的,代工厂未必愿意为了我们单独调整生产线,或者会收取极高的费用。”

财务总监则立刻泼了一盆冷水:“吴总说的有道理,但自建工厂的代价呢?”

他调出提前准备好的财务模型投影在屏幕上,“且不说买地建厂的天文数字,光是达到目前需求所需的基础生产线设备投入,就是这个数!”

他指向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这还不包括后续持续的运营成本、人力成本、设备折旧。

我们的现金流虽然改善,但远不足以支撑如此巨大的投入。

除非进行一轮大规模的战略融资,但这会极大稀释股权,而且资金到位、工厂建成、产线磨合到满产,周期至少需要18-24个月!

远水能解近渴吗?”

这时,一位外部顾问开口了,他倾向于合作模式:“我认为与华星光电这样的国内顶尖代工企业合作,是目前更优的选择。

他们拥有世界一流的生产工艺、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大规模采购带来的成本优势。

星火可以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和产品定义,将重资产和生产管理的包袱甩出去,轻装上阵,快抢占市场窗口期。

虽然单机利润会薄一些,但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和快迭代来弥补。

风险共担,起步更快。”

陈薇一直安静地听着,此刻她缓缓说道:“合作模式的优势很明显,能解我们的燃眉之急。

但劣势同样不容忽视:除了坤哥说的保密和可控性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可能会逐渐丧失对生产工艺的理解和积累。

长远来看,这会不会制约我们未来产品的创新?尤其是当我们的技术路线越来越独特时,代工厂是否还能跟上?而且,我们的利润空间确实会被挤压,在产业链上的议价能力也会受制于人。”

周伟从技术角度补充:“我同意薇姐的看法。

特别是对于‘玄武’后续芯片和更复杂的脑机接口设备,设计与制造工艺的协同优化会越来越重要。

如果制造完全外包,这种深度协同会变得困难。”

会议开了整整一个下午,各方观点激烈碰撞,利弊得失被反复权衡,但始终难以达成共识。

自建,意味着巨大的资金压力、漫长的周期,但掌控力强;合作,能快上线、减轻负担,但受制于人、利润薄。

最终,林烨没有强行做出决定,他揉了揉眉心:“这是个战略级的决策,不能草率。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