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玄阳炭与标准尺(1 / 2)
徐福那罐冒着青烟的“玄阳炭”
,最终被徐彭岳勒令在通风极佳的露天场地进行“深入研究”
。
尽管气味感人,但其燃烧时释放出的持续高温,却让负责冶炼的工匠们啧啧称奇,某种程度上,这确实算是歪打正着的能源改良探索,虽然过程充满了不可控的玄学风险。
格物总院的事务在嬴雪华的指点下逐渐理顺。
《大秦工械制式规范》的编撰紧锣密鼓,面向全国的“标准传习所”
章程也已呈报始皇,只待批复。
然而,旧习惯的顽固执拗,远非一纸公文所能轻易扭转。
这日,徐彭岳亲自巡视总院下属的青铜兵器改制工坊。
统一后,大量收缴的六国青铜兵器需要回炉重铸,按照新的秦制标准,打造成统一的制式零件或工具。
他刚踏入工坊,便听到一阵激烈的争执。
一位来自原秦国的老匠师,姓王,脸红脖子粗地攥着一把自用的铜尺,尺上刻度已被磨损得有些模糊,但在他眼中却比律法还权威。
“这分明就是一尺二寸!
老夫打了一辈子铜,这双手就是尺!
你们那新尺,冷冰冰的,没点人味儿!”
他对面,一位年轻许多、来自赵地的匠师,则拿着一把崭新的、刻度清晰的钢制标准尺,据理力争:“王师傅,您看,按总院颁下的标准尺,您这构件足足长了一分半!
这要是装到弩机上,轻则卡滞,重则崩坏!
必须按标准返工!”
“返工?你说得轻巧!
这料这火候,是能随便返的吗?差这一分半毫,能用就行!
当年在蓝田大营,蒙武将军(蒙恬之父)都没嫌过我造的矛头有偏差!”
王师傅挥舞着手臂,唾沫星子几乎要喷到对方脸上。
周围围了一圈工匠,有秦人,也有六国之人,大多面露难色,窃窃私语。
显然,王师傅代表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依赖个人经验和“手感”
的传统工艺观,而年轻匠师代表的,则是徐彭岳竭力推行的、精确、可复制的标准化理念。
这场冲突,是两种时代、两种思维方式的直接碰撞。
徐彭岳没有立刻出声,他静静地看着。
他知道,强行压制王师傅,只会引起更多老匠师的抵触。
他需要的是一个能让所有人信服的契机。
就在这时,嬴雪华的身影再次出现在工坊门口。
她似乎总能恰到好处地出现在他需要的时候。
她今日未着华服,只是一身简单的素色深衣,仿佛只是随意散步至此。
她并未直接介入争吵,而是缓步走到工作台前,拿起那个引起争议的青铜构件,又看了看两把不同的尺子,若有所思。
片刻后,她转向那位面红耳赤的王老师傅,声音温和却不失力量:“王师傅,您为大军打造兵甲数十载,经验丰富,双手便是规矩,此乃大匠风范,雪华敬佩。”
王师傅见是公主,语气稍缓,但仍带着倔强:“公主殿下明鉴,非是小老儿固执,实在是……这新规矩,它不顺手啊!”
嬴雪华微微颔,表示理解。
她话锋一转,却问道:“王师傅,您可还记得,当年蓝田大营,若有兵士持您所造之戈,与来自蜀郡工坊之盾牌相击,结果如何?”
王师傅一愣,下意识回答:“那……那自然是看各自本事,戈利盾坚则胜……”
“若有兵士持您所造之弩,箭矢用尽,欲取他人箭壶中之矢,却现规格不合,无法使用,又当如何?”
嬴雪华继续追问,语气依旧平和。
王师傅张了张嘴,一时语塞。
这种因各地标准不一导致的战场窘境,他并非没有听说过。
嬴雪华拿起那把标准钢尺,将其与王师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