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心灰意冷的孔子(1 / 2)
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结束后,孔子带着自己的学生们,好不容易回去了老家鲁国。
当时鲁国的真正掌管者季康子,虽然大张旗鼓的派人欢迎孔子回国。
可就在孔子准备在鲁国大展拳脚的时候,最后的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
虽然季康子向孔子请教了很多治国之道,可是大多都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并没有真心想要推行孔子所向往的仁政。
而他的弟子子路,倒是因祸得福,得到了季康子的重用。
在很多时候,还成为了孔子与季康子的传声筒。
一日,两人相遇,季康子便问孔子说,“夫子,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治理自己的国家呢?”
孔子只是淡然的回答道,“想要更好的治理国家,其实只需要端正自身的品性即可。”
说完这一句后,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看着季康子还是一副不明所以的表情,一旁的王远航赶紧解释道,“其实,我们老师说的是如果一个人品行端正,做事以身作则。
那么,他的手下人自然而然,就是跟着他的方式做事。
整个社会风气,也会因此而变得友好。
但是,相反的是,如果这个人品行不端,做事没有主见。
那么,他的手下人也会跟着他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时间久了整个社会风气,也会因此而变得病态。”
听了王远航的解释后,季康子这才满意的离开了。
“哎……”
看着季康子离去的背影,王远航不由地叹气道,“我们的老师啊,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就喜欢讲课只说一半,剩下的一半就要看学生们自己去领悟了。
可是,现在面对的季康子,并不是老师的学生啊。
他可是大权在握啊!
这也是难怪,一直以来都没有理解老师所说的内容,才没有真正把老师认可的政策,落到实处啊!”
于是,在接下去的日子里,王远航会经常把自己老师告诉季康子的主张,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再叙述一遍。
偶尔,也会把季康子在治国时,遇到的一些难题,及时反馈给自己的老师,去寻求帮助。
直到有一天,季康子派出了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贡,向自己的老师咨询对于“用田赋”
的一些意见。
其实,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时期,因为随着铁制农具的推广,百姓们开垦出大量的私田。
可是,季康子却在为这些私田无法收税的问题,而感到头疼。
于是,就想到了在鲁国推行“用田赋”
。
但因为各种原因,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所以,他才会想到排除和自己的观点一致的子贡,让他去劝说老师孔子,支持自己的“用田赋”
的计划。
“不好意思,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无话可说。”
每次面对子贡,孔子的回答总是在拒绝讨论。
不过,在私底下,他对王远航解释道,“收税最主要的原则,就是不打扰民众。
如今,季康子推行的‘用田赋’,打破传统,并不符合周礼。”
一直到最后,子贡都表决支持季康子“用田赋”
的决定。
对自己的同学子贡很不满意的王远航,还亲自找到了季康子,向他认真解释了为什么不能推行“用田赋”
的具体原因。
他可不是像老师孔子那样,从周礼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的。
王远航告诉季康子说,“按田征税的话,会加重贫弱农户的负担。
一旦外界环境生变化,就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民怨。”
只不过,最后,王远航的观点依旧被季康子嗤之以鼻。
因此,就连王远航本人,也被季康子打落了“冷宫”
,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