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乡饮问对谈(1 / 3)
“口券之力”
带来的希望与汗水尚在渭水河畔蒸腾,那匹来自东南边境的快马却已踏碎了启明城短暂的宁静。
消息如同冰水泼入热油——隐匿已久的东海商会残部,勾结部分不安分的百越部落,突袭了沿海两处新设立的盐场,劫掠物资,杀伤吏民!
朝堂之上,刚刚因内政稍定而略显缓和的气氛瞬间绷紧。
项羽当即请命,欲亲率铁骑踏平东南。
嬴政却按下了这份杀伐之气。
“癣疥之疾,虽痛不致命。”
他的声音沉稳,压下了殿中的躁动,“东海商会此举,意在试探,意在搅乱我内政步伐。
若我大军轻动,正堕其彀中。
内政不稳,外患方生。
当务之急,非尽剿外寇,而在固本培元!”
他的目光扫过张良与范增:“宪章已立,田令已行,工赈已举。
然,法不行于乡野,则如无根之木。
百姓不知宪章为何物,县吏仍操旧律以敲扑,民间私斗不绝,以仇为快……此,方为心腹之患!”
固本,远比征伐更为迫切。
于是,一项比均田、工赈更为细致、更为深入人心的工程——普法下乡,在张良与范增的主持下,悄然拉开了序幕。
(一)智囊的匠心:歌谣与木牌
典客尚书张良的署衙内,烛火彻夜不息。
他召集了数十位精通各地方言、文采斐然的儒生、博士,甚至还有几位善于编唱民间小调的俳优,共同完成一项前所未有的任务——将煌煌《大秦宪章》的核心条款,改编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五字歌谣。
“田亩按口分,十年一调整…”
“禁止买与卖,违者法不容…”
“做工换口粮,工完入籍册…”
“私斗有律裁,自卫不为凶…”
字句反复推敲,力求妇孺能解。
每编定一段,张良还会请来不同地区的胥吏甚至普通农夫试听,确保其音韵在各地方言中都能流畅上口。
与此同时,格物院的工匠们也在忙碌。
他们选用不易腐坏的硬木,锯制成统一规格的长方形木牌。
一面由书法最好的匠人,用标准的秦篆刻写歌谣原文;另一面,则按照张良设计的特殊符号系统,刻上对应方言的“拼音”
注音——这堪称史上最早的“官定拼音”
尝试!
这些刻满歌谣的木牌,被称为“宪章牌”
。
由朝廷统一制作,分至各郡县,再层层下达,最终要求悬挂于每一个乡亭、里社最显眼的位置:大槐树下、井台旁、社庙前……让每一个路过、汲水、祭祀的百姓,都能看到,都能在识字者的诵读下,慢慢知晓那些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大道理”
。
木牌下乡,并非一帆风顺。
在关中一个叫“李里”
的村子,里正奉命将宪章牌悬挂在村口的社树下。
一位德高望重却性情固执的老丈,拄着拐棍过来,端详了半天木牌上陌生的秦篆和更奇怪的“拼音”
,眉头拧成了疙瘩。
“这劳什子玩意儿,挂在这里作甚?碍眼!”
老丈不满地嘟囔,“以前的‘诽谤木’(上古供百姓书写意见的木柱)还能写点实在话,这刻得花里胡哨的,谁看得懂?”
里正赔着笑解释:“老丈,这是朝廷的新律,叫《宪章》,是保护咱们的…”
“保护?官府不来催逼赋税、拉夫派差就是保护了!
弄这些虚文!”
老丈哼了一声,扭头走了。
一些围观的村民见最有学问的老丈都不以为然,也便对那木牌失去了兴趣。
而在另一个县的衙门,一位习惯了旧秦严刑峻法的县令,对分下来的“宪章通俗本”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