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学宫鸣辩初(1 / 3)

加入书签

咸阳东市附近,一座侥幸未完全毁于兵燹的旧学宫被临时整理出来。

此处曾是百家争鸣的余韵所在,如今虽廊柱漆色斑驳,庭院杂草半除,却因其承载的历史意味,被选为“华夏文明议事院”

召开前,非正式学术辩论会的场地。

春日午后的阳光,透过高窗上残破的茜纱,在布满灰尘的光柱中投下朦胧的光影。

空气中混合着陈旧木料、书卷、以及新铺草席的味道。

大殿之内,人头攒动,声音鼎沸。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名家、阴阳家……诸子百家的学者、以及众多关心时局的士人、甚至一些好奇的军校尉吏,将偌大的殿堂挤得水泄不通。

没有固定的座次,人们或席地而坐,或倚柱而立,或成群,激辩之声如同鼎沸之水。

而嬴政,仅着一袭寻常玄色深衣,未戴冠冕,悄然坐在大殿一侧不起眼的阴影里,如同一个沉默的观察者,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偶尔掠过辩论最激烈处,带着审视与引导的微光。

第一轮:礼法之争,王道德治还是律令规制?

辩论甫一开始,便由儒家与法家掀起了第一波高潮。

一位身着宽袍博带、须皆白的老儒(可称伏生,代表正统儒家),手持竹简,声音洪亮而充满道德优越感:“治国之道,在教化!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为上者当以身作则,行仁政,施礼乐,使民知耻且格。

如此,则天下不令而行,不约而从!

岂能专恃严刑峻法,使民免而无耻?此非长治久安之道!”

他对面,一位面容冷峻、身着黑色深衣的法家学者李本(可称李斯门徒或新锐法家代表)立刻反驳,言辞犀利如刀:“迂腐之见!

人性本恶,好利恶害!

若无明确法令、公正赏罚,何以约束豪强?何以惩戒奸佞?仁义道德,能止盗跖之手乎?能禁权贵之贪乎?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唯有事皆决于法,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方能富国强兵,方能……限制君权,防止独夫之暴!”

他最后一句,声音陡然提高,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嬴政所在的方向,引一阵骚动。

儒家老者气得胡子抖:“暴秦之鉴未远!

便是法家苛政,导致天下汹汹!

尔等还要重蹈覆辙吗?”

法家学者李本冷笑:“秦之失,在于法为私器,在于皇帝然于法!

非法治本身之过!

若能确立宪法,君民共守,则法便是护民之盾,而非伤民之刃!”

双方引经据典,争得面红耳赤。

支持者各自呐喊,殿内乱成一团。

第二轮:有为无为之辩,集权一统还是放任自治?

争论很快蔓延到治国理念。

道家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拂尘轻扫,声音缥缈:“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扰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官府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减少干预,轻徭薄赋,使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强行集权,法令滋彰,不过是扰民伤财,徒增纷扰。”

他话音刚落,先前那法家学者李本立刻呛声:“无为?匈奴叩边,商会祸国,亦可‘无为’应对否?天下纷乱,正需强力中枢,统一号令,汇聚资源,方能应对大灾大难,方能兴修水利,开拓疆土!

无为?那是小国寡民的幻想!

对于庞大帝国,无为即是失职!”

又一名纵横家模样的人插言:“然则,各地风俗不同,民情各异,一概以中枢律令强之,岂非削足适履?是否可考虑联邦共治,予地方些许自治之权?如此既可保大体统一,又能兼顾地方实情?”

“自治?分权?”

一名旧秦背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