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角落里的秘密》杀青——悬疑剧的“克制收尾”(2 / 3)
辑师说:“这个特写镜头删掉。”
剪辑师有些困惑:“陆导,这个镜头能清晰拍到他眼底的阴鸷,反复放一次,能强化他的‘恶’,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个角色的坏。”
“恰恰相反。” 陆砚辞摇了摇头,指着屏幕上的画面,“陈东升的‘恶’,核心在于伪装。他的可怕之处,不是直白的凶狠,而是藏在温和面具下的阴狠。如果用重复的特写镜头去强调,反而会打破这种伪装的张力,让角色变得脸谱化。” 他让剪辑师调出之前的片段,画面里陈东升正戴着那副普通的黑框眼镜,温和地给岳父母夹菜,手指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僵硬。“你看,这种细节才是关键。不用刻意放大,观众能捕捉到这份不协调,这种自己发现的‘恶’,比我们强行灌输的,更有冲击力。”
剪辑师恍然大悟,立刻删掉了重复的特写镜头,重新调整了片段的节奏。
而在处理朱朝阳的戏份时,陆砚辞的“克制”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屏幕上是朱朝阳得知真相后的片段,年轻演员的眼神里充满了挣扎,既有恐惧,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漠。剪辑师提议:“要不要加一段他的内心独白?或者用闪回镜头,交代他之前的经历,让观众更清楚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陆砚辞果断拒绝了这个提议。“朱朝阳的转变,是整个剧的核心之一,但这份转变不该有标准答案。” 他指着屏幕上朱朝阳紧握日记本的手,“他的成长里,有家庭的忽视,有朋友的影响,有秘密的重压,这些都已经通过之前的剧情铺垫了。我们不需要再画蛇添足地解释,要留给观众自己去品味和思考的空间。”
他进一步解释:“不同的观众,看到的朱朝阳可能是不一样的。有人会心疼他的遭遇,有人会惋惜他的转变,有人会警惕他内心的黑暗。这种多元的解读,才是这个角色的价值所在。如果我们把一切都讲透,反而会限制观众的思考,让这个角色变得单薄。”
在音效和配乐上,陆砚辞同样坚持“克制”原则。剪辑师原本想在剧情高潮部分,加入急促的背景音乐烘托紧张氛围,却被陆砚辞制止了。“现实里的崩溃和爆发,往往是安静的。” 他说,“比如陈东升做出极端选择的那一刻,周围可能只有风声;朱朝阳写下秘密的那一刻,可能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这些安静的瞬间,比激烈的音乐更能让人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波澜。”
后期制作的过程中,这样的调整反复进行。陆砚辞陪着剪辑团队一遍遍回看素材,删掉多余的镜头,弱化刻意的情绪渲染,调整画面的节奏,力求每一个细节都符合“克制”的基调。有工作人员不解,觉得这样会让剧情的冲击力减弱,但陆砚辞始终坚持:“悬疑剧的魅力,从来不是靠感官刺激留住观众。”
他在后期团队会议上,再次强调自己的创作理念:“一部优秀的悬疑剧,价值不在于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告诉观众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该被原谅,谁该被谴责。它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关于原生家庭,关于人性选择,关于善恶边界。而这些问题,能在观众心中停留多久,引发多少思考,才是衡量它成功与否的关键。”
随着后期制作的推进,《角落里的秘密》逐渐显露出它独有的气质。没有夸张的反转,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脸谱化的角色,只有一个个藏在日常细节里的悬疑点,一个个充满复杂人性的普通人。就像它低调的杀青宴一样,这部剧的后期也在“克制”中,慢慢完成着最后的收尾。
陆砚辞看着最终的初剪版本,心中满是平静。他知道,这样的“克制”或许不会一开始就抓住所有观众的眼球,但他坚信,那些藏在镜头背后的思考,那些留给观众的留白,终将让这部剧在众多悬疑剧中,留下独属于它的印记。而这场从大排档开始的“克制收尾”,也终将让《角落里的秘密》以最真实的姿态,走进观众的心里,引发一场关于人性与秘密的深层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