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后期——“少特效,多实景”的剪辑原则(2 / 2)
。音效师们穿着防护装备,亲自上阵击打沙袋,用专业录音设备捕捉每一次撞击的细节,再经过后期处理,去掉杂音,保留最纯粹的“撞击感”。
兵器交锋的音效更是精益求精。团队拿出按宋代形制打造的刀剑、长矛、盾牌,在空旷的仓库里进行真实对砍——铁剑劈砍盾牌的“铿锵”声、长矛刺穿甲片的“嘶啦”声、短刀互击的“清脆”声,每一种声音都被细致记录。“不同的兵器、不同的力度,声音完全不一样。”音效指导拿着录音笔,向团队展示,“郭靖的玄铁弓射箭,声音是‘沉稳的嗡鸣’,因为弓身厚重;黄蓉的打狗棒击打兵器,是‘清脆的竹击声’,因为材质是百年老竹。我们要把这些细节区分开,不能所有兵器声都用同一个音效库。”
就连自然环境音,也追求“实地采录”的极致。团队派专人重返草原、华山、襄阳城外景地,在不同时段录制声音:草原的风声要分“晨风”“晚风”,晨风轻柔,带着青草香,声音舒缓;晚风凛冽,带着沙尘,声音厚重;华山的鸟鸣要录“山雀的清脆”“雄鹰的长啸”,贴合不同场景的氛围;襄阳城的环境音则要还原宋代市井的烟火气——叫卖声、马蹄声、城门开合的“吱呀”声,甚至还有守城士兵的咳嗽声、脚步声,力求通过这些细微的声音,为观众构建一个“听觉上的宋代江湖”。
有一次,为了录制“草原夜风吹过蒙古包”的声音,录音师在草原上守了三个夜晚。第一晚遇到暴雨,录到的全是雨声;第二晚风太小,声音不够清晰;第三晚终于等到合适的晚风,他裹着厚重的皮袍,趴在蒙古包外,用防风麦克风捕捉到了风穿过羊毛毡、掠过拴马绳的“沙沙”声,还有远处偶尔传来的马蹄声与羊叫声。当这段声音在工作室播放时,所有人都仿佛瞬间回到了草原的夜晚,感受到了那份静谧与辽阔。
“后期的核心,是‘放大真实’,而不是‘创造虚假’。”陆砚辞在后期总结会上说,“画面上,我们保留实景的质感,不搞过度特效;音效上,我们还原真实的声音,不做浮夸处理。这样才能让观众相信,这个江湖是真实存在的,郭靖、黄蓉这些人物是鲜活的,他们的故事是有温度的。”
在这个特效泛滥的影视时代,《侠影篇》的后期原则显得格外“固执”,却也格外珍贵。它拒绝用炫目的光影掩盖真实的质感,拒绝用敷衍的音效破坏沉浸的体验,而是用“少特效,多实景”的坚守,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打磨出一部真正“有江湖气、有真实感”的作品。而这份坚守,终将让《侠影篇》在众多武侠剧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因为它的江湖,不是特效堆砌的“虚拟世界”,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天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