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襄阳城保卫战”——大场面的“真实战术”(2 / 2)
“血迹”(特制的影视血浆),眼神里已有了几分疲惫,却透着坚定。
“郭靖此刻不是‘大侠’,是守城的将领,是襄阳百姓的希望。”陆砚辞的声音在嘈杂的战场背景音中格外清晰,“你的每一个指令,不仅要清晰,更要充满力量——要喊出城池将破、背水一战的急切,喊出守护百姓、绝不退缩的决绝,喊出‘城在人在’的信念。哪怕喊到嗓子沙哑,喊到说不出话,也在所不惜。” 他拍了拍李岩的肩膀,“你现在不是李岩,是郭靖,是那个把身家性命、家国大义都扛在肩上的郭靖。”
李岩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再睁开时,眼底的疲惫已被决绝取代。他登上城头最高的敌楼,双手按在冰冷的城垛上,望着城下黑压压的攻城敌军,以及城头浴血奋战的士兵,胸腔里涌起一股滚烫的情绪。“弓手就位!三叠射!”他张开嘴,用尽全身力气大喊,声音雄浑而急切,穿透了战场的喧嚣;“投石机准备!瞄准敌军云梯车!” 第二声呐喊,他的嗓子已有些发紧,却依旧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守住城门!城在人在!” 第三声,声音沙哑得几乎破音,却字字千钧,带着背水一战的悲壮。
他站在敌楼上,一遍遍地发出指令,每一声呐喊都倾尽心力,额角的青筋暴起,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混着脸上的“血迹”,狼狈却极具冲击力。士兵们被他的情绪感染,呐喊着回应,守城的斗志愈发高昂。摄像机从不同角度捕捉着这一幕:从城下仰拍,郭靖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高大,像一座不可撼动的丰碑;从侧面拍摄,他沙哑的呐喊、紧绷的肌肉、坚定的眼神,每一个细节都透着领袖的担当;从城头俯拍,他的指令化作士兵们整齐的动作,箭雨、石弹交织,构成一幅真实而惨烈的守城画卷。
这场戏一拍就是六个小时,直到天色完全黑透才结束。当陆砚辞喊“停”的那一刻,李岩再也支撑不住,瘫坐在城垛旁,嗓子已经沙哑得说不出话,只能用手势回应工作人员的关心。他喝了一口温水,喉咙传来火烧火燎的疼,却忍不住笑了——刚才那种全身心投入的感觉,那种仿佛真的在守护一座城、一群人的使命感,让他觉得一切都值了。“这才是郭靖该有的样子。”他用嘶哑的声音对陆砚辞说,“不是靠武功盖世,是靠这份决绝与担当,才能让士兵们信服,让百姓们安心。”
这场“襄阳城保卫战”的拍摄,成为《侠影篇》最震撼的大场面之一。没有虚假的绿幕合成,没有夸张的特效加持,有的是1:1复刻的城池、严格遵循历史的战术、演员们全身心的投入。硝烟弥漫的战场、整齐划一的军阵、声嘶力竭的呐喊、真实惨烈的攻防,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剧组的匠心与诚意,仿佛真的将观众带回了那个风雨飘摇却热血沸腾的宋代,亲眼见证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悲壮与荣光。
而这一切,都源于陆砚辞对“真实”的极致追求——他要拍的不是一场“影视化的战争”,而是一段“可触摸的历史”,一场“有血有肉的保卫战”。这场戏不仅是《侠影篇》的高潮,更是对宋代军事史的尊重,对“郭靖”这个角色的深度诠释,让“襄阳城保卫战”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银幕上鲜活、震撼、直击人心的永恒瞬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